您好,欢迎来到林氏商盟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咨询:07682617888 点击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企业新闻 > 林氏精英

印尼华族与贡献--林仲平(金融大享崛起之谜)

分享推荐:10143 发布时间:2014年7月11日 来源:千禧国际集团

【摘要】林仲平先生为印度尼西亚千禧国际集团(MILLENNIUM DANATA GROUP)创始人。上世纪80年代初他创办的千禧国际集团是他花费心血最多的地方,也最令他....

林仲平先生为印度尼西亚千禧国际集团(MILLENNIUM DANATA GROUP)创始人。
  上世纪80年代初他创办的千禧国际集团是他花费心血最多的地方,也最令他感到自豪。而经过20 多年的努力,该集团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跨金融、房地产、工业、制造业等多种行业的集团企业,拥有超过30间分行及厂房,分布在印度尼西亚主要城市及世界各地市场。此外,千禧国际集团目前还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专业外汇交易服务商之一,也是印度尼西亚惟一一家提供欧洲、美洲和亚洲金融市场24小时服务的公司。林仲平也成为颇具声望的金融期指交易专家并被人尊称为“印度尼西亚期货业的泰斗”。
  印尼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教父”级人物,所创办的千禧国际亦是千岛之国首屈一指的专业交易服务商(服务涵盖了全球外汇、贵金属、指数、期货期权等若干品种)。
  25年来,他所搭建的一系列平台,令无数投机者与投资者在此如痴如狂,爱恨交加,而他本人的创业经历,已然成为我们解读现代资本市场魔力,以及华族新生代财富人生的符号之一。
  个人自传图书已经由印度尼西亚爱心基金会出版:《印尼华族与贡献-林仲平传》。


  图书目录:
  * 第一章 印尼期指“掌门”的崛起之迷之一                           
  * 第一章 印尼期指“掌门”的崛起之迷之二
  * 第一章 印尼期指“掌门”的崛起之迷之三
  * 第一章 印尼期指“掌门”的崛起之迷之四
  * 第一章 印尼期指“掌门”的崛起之迷之五
  * 第二章 人生前奏曲之一
  * 第二章 人生前奏曲之二
  * 第二章 人生前奏曲之三
  * 第二章 人生前奏曲之四
  * 第三章 义无反顾之一
  * 第三章 义无反顾之二
  * 第三章 义无反顾之三
  * 第四章 香港“黑市林”之一
  * 第四章 香港“黑市林”之二
  * 第四章 香港“黑市林”之三
  * 第五章 期市汇市冲浪弄潮之一
  * 第五章 期市汇市冲浪弄潮之二
  * 第五章 期市汇市冲浪弄潮之三
  * 第五章 期市汇市冲浪弄潮之四
  * 第五章 期市汇市冲浪弄潮之五
  * 第六章 如歌的行板之一
  * 第六章 如歌的行板之二
  * 第六章 如歌的行板之三
  * 第六章 如歌的行板之四
  * 第七章 多元博弈中的沉与浮之一
  * 第七章 多元博弈中的沉与浮之二
  * 第七章 多元博弈中的沉与浮之三
  * 第七章 多元博弈中的沉与浮之四
  * 第七章 多元博弈中的沉与浮之五
  * 第七章 多元博弈中的沉与浮之六
  * 尾声 中国情怀世界梦之一
  * 尾声 中国情怀世界梦之二
林 仲 平:印尼期指“掌门”的崛起之迷之一
他柔和平静,谦冲有礼,但内心深处,却潜藏着一种难以形容的叛逆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使这个当年从偏远小城实武牙离家出走、只身闯荡雅加达的华裔青年,赤手空拳,在印尼金融界打造出一艘劈波斩浪、享誉海外的企业航母。

他是印尼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教父”级人物,亦是千岛之国首屈一指的专业外汇交易服务商。25年来,他所搭建的一系列平台,令无数投机者与投资者在此如痴如狂,爱恨交加;而他本人的创业经历,已然成为我们解读现代资本市场魔力,以及华族新生代财富人生的符号之一。

林 仲平          印尼期指“掌门”的崛起之迷

                  刘素娥  丁剑

 引言
中国。外汇财经网。

一排国际财经风云人物的头像,不停地在其首页的专栏上徐徐移动。

依次出场的人物照片及简介分别是:

一、     被传媒称为中国最有魅力的部长——商务部部长薄熙来;

二、纽约华尔街享有盛誉的投资银行家——前世界银行行长詹姆斯·戴维·沃尔芬森(James David Wolfensohn);

三、国内股市有史以来最有权势的证监大总管——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

四、印度尼西亚千禧国际集团创始人——林仲平。

……

薄熙来、沃尔芬森、尚福林等风云人物皆系国内外财经政要,世人皆知,自不必说;而印尼千禧集团以及这位林仲平先生,对中国人而言来尚感陌生。

网站上有关千禧集团和林仲平先生,是这样介绍的:

千禧国际集团的使命是向客户提供出色的产品和服务,成为国际一流的金融企业和成功的跨行业集团。集团在金融行业提供银行业务、证券、期货、期权等综合性服务。创始人林仲平先生是颇具声望的金融交易专家。他稳健经营集团25年,成功地带领企业度过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使集团成为印尼最大的专业外汇交易服务商。

上述带有专业性质的文字简单而准确,但我知道,任何一位在这个网页上出现的风云人物,其复杂经历和多重背景,都绝非以上简介所能概括。

网站照片上的林仲平,给人留下的另一个印象是,模样周正,目光深邃而睿智,颇有风度,人也长得挺帅气。
这是2005年年底的事情。
两个月后,我们遇到了一个机会——应印尼爱心基金会会长锺家燕女士邀请,我和国内几位作家来到这美丽的千岛之国做短期访问,着重了解一批华社精英人物的创业轨迹,感受其心路历程,记录他们的艰辛与荣光。
一个凉风送爽的早晨,好客的锺会长,开车带我们前往雅加达北郊一处树木茂密、草坪遍布的华人住宅区,领略一下当地华人在此晨练的情景。主人告诉我们,好几年前,当地工商界的上百名华人富豪大佬,组织了一个以健身联谊为宗旨的民间社团——逍遥帮,这里即是他们每天早上结伴运动的地方。
早晨6点左右, “逍遥帮”们驱车陆续从各自的住地赶来,他们三五成群,沿着该小区周长大约2000米的林荫大道,大步流星,疾走好几圈。一个半小时之后,大家走得热气腾腾,于是放慢速度,缓步徐行,纷纷来到停车场附近的小吃摊旁,休息喝茶,吃些早点,众人坐下来,聊天扯闲必不可少,相互间七嘴八舌,开开玩笑,讲点趣闻,树林里顿时热闹许多。
这应该是他们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刻,“逍遥帮”真正逍遥起来。
我们也加入了他们聊天的圈子,得知我们是中国来的文化人,大伙儿纷纷上前握手问候,好不亲热。
一位中等身材的中年人微笑着走了过来。
此人看过去四十五岁上下,鼻直口方,面容饱满,足蹬运动鞋,穿一件深蓝色的运动服。他有些微胖,但举止灵活而从容,身上似乎还洋溢着一股儒雅的书卷气。
果然,他开口了:“欢迎国内来的作家,我很喜欢看书,尤其爱看中国的历史方面的书,太太说我是书虫,所以我也喜欢与你们写书的文化人交朋友。”
他过来和我握手,我眼睛一亮,觉得有些面熟,好象在哪儿见过呢?
陪同我们前来的一位女士笑吟吟地站起来,一把拉住他:“来,刘老师,让我帮你介绍一下,这位是林仲平先生,我的好朋友,他可是我们印尼金融界的鼎鼎有名期货大王哦!”
啊!怪不得似曾相识,原来我眼前的这位中年人,正是我在国内网站上见过的印尼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最具份量的开山“掌门人”。
真应了那句老话:无巧不成书。
此次巧遇,使我有机会当面结识了林仲平先生,又一番近距离接触之后,便采访撰写了这本书。

林 仲 平:印尼期指“掌门”的崛起之迷之二
要想说清楚林仲平所从事的行当和成就,就不能不牵扯到太多的国际金融资本的专业理论。

可以断定,对于瞬息万变,波诡云谲的国际金融市场,大多数人知之甚少,而对于曾经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人而言,更是陌生的不能再陌生。

我们也不例外。

以我们有限的金融常识,只知道以股(票)指(数)为目标的金融期货交易,既不同于普通的股票交易,也有别于传统的商品期货,作为一种投机性极强的交易手段,它和外汇掉期交易一样,皆为金融市场上最高级、最复杂,可能获利最快最多,同时也最具风险的交易形式。

而林仲平先生,既是印尼金融期货市场的“江湖一哥”,又是印尼外汇交易服务商中的“龙头老大”。这使我们在本书采写过程中,颇经历了几分金融专业知识的困惑与挑战

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是走近林仲平,我们还是发现,之前在网上得来的信息与印象是多么的单薄。

对于几乎一无所知的国际金融市场,我们除了硬着头皮虚心请教之外,多方查阅资料自然必不可少。花了很大力气,我们总算了解了这样几个相关的基本概念。

比如,在世界金融市场时刻翻江倒海,兴风作浪的资金数量之巨大,就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据统计,目前在全球货币市场上,年平均交易额已超过了3万亿美元;全球股票交易所的股票交易额,高达15万亿美元;债券的交易则达到了27万亿美元;单是伦敦国际金融期货期权交易所(LIFFE)一家,每天就有2000多名交易商在里面忙不迭地交换着期货合同,日成交额2700亿美元。

为了让世人明白上述资金数量有多大,一位美国权威人士希拉里·戴维斯曾经举过一个例子:“要知道,花钱如流水的美国政府,整整花去200年时间,才构筑出它的l万亿美元的债务。” 希拉里·戴维斯因此感叹:“金融市场这么大的投机交易额,真让人无法理喻!它无疑对产品,对政府,对投资活动,对一切人每天都要接触的领域,全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除此之外,说起现代金融,还不能不提到有关“金融战”的巨大威力。

金融市场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一旦被那些拥有国际游资的投机家挑起“战乱”,其后果之严重,不仅决定着每个人的贵贱富贫和无数企业的生死存亡,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弱兴衰!

在经历了1997至1998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风暴之后,相信这些国家的人民对“金融战”一定有着锥心刻骨的记忆:一场由国际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发起的金融偷袭战,竟然把泰国、印尼、韩国和马来西亚等不久前还被世人誉为“小龙”、“小虎”的国家掀翻在地,曾令整个西方艳羡不已的经济繁荣,一夜间秋风落叶般地萧条了。

仅一个回合下来,便使不止一个国家的经济向后倒退了10年。经济战线的失守,更使社会政治秩序几近崩溃。此起彼伏的骚乱造成的伤亡简直不亚于一场局部战争,而对社会机体的伤害程度甚至比局部战争还要严重。有人评论说:“这是非国家组织用非军事手段向主权国家打响的第一场非武力战争。”

它意味着,金融战作为具有巨大破坏力的非军事战争形态,从此正式登上了曾被军人和武器、流血和死亡一统天下数千年的战争舞台。

现在,让我们把话题再拉回到本书主人公林仲平先生的身上。

首先说一说他旗下的公司,是一个怎样的规模。

仅以金融期指的交易量计算,印尼千禧国际集团各地分公司每天的总成交量,平均为3万到5万手(张)单,在其公司流转滚动的资金,至少在4亿到5亿美元之间。

如此规模的一家金融期货机构,即使放在全球最著名的纽约华尔街和伦敦金融街,也足以令人不敢小看,而在印尼乃至整个东南亚,它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这只是千禧集团综合金融平台上的一项业务而已。

再举一个例子也许更能说明问题:作为金融市场开放成熟的标志之一,国外金融期货的比重已占期货市场总量的75%;但迄今为止,由于国内金融市场尚未发育成熟,以中国之大,经济发展之迅猛,政府批准的金融期货行业还根本是个空白,而十几年前早已起步的国内商品期货行业,一个公司如果拥有100人以上的经济人队伍,就已经算是相当有实力的企业了。

再看林仲平手下的专业团队,目前已拥有超过3000人的“金融经济人”和其他市场人才,在印尼各大城市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香港、中国内地开设的56家子公司或办事处里,不分昼夜地忙碌着。

除此之外,回顾林仲平在资本市场的创业历程,至少还有以下几项记录,属于印尼乃至国际金融界的领先与创新之举。

——他是第一个将期货交易带进印尼,并在各地形成网络的华人金融家。那是1979 年岁末,前苏联入侵阿富汗,世界黄金价格暴涨,印尼盾币狂贬,在印尼资本市场急切呼唤一种让人有安全感的保值工具之时,是林仲平抓住机会,大胆引入黄金期货交易,买主众多,炒家云集,期货市场由此在千岛应运而生。

那一年,林仲平只有29岁。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改革期货交易程序的金融服务商。1985年,林仲平在其掌控的交易所率先降低入市门槛,将繁琐的交易程序变为简单透明,把保证金由 5%减少到2%,从此成为国际期货行业的通用标准;

——他在印尼第一个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并相继开展了一系列诸如股票指数、金融期权、外汇期货、可转换债券等多项交易,为活跃资本市场发挥了积极影响。

——他还是印尼金融市场上第一个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率先实现网络交易的服务商;时值2005年,林仲平的千禧国际集团以其雄厚实力和资质,又成为第一家受印尼央行委托,并经政府核准的发行金条的华人金融企业。

自金融期货于1970年代在国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以来,人们一直对其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有人认为它是一个怪物,会破坏经济的稳定,同时也是金融风险产生的根源之一;更多人则认为金融衍生品的出现与普及,对经济起到稳定作用,实际上它还可以促进社会福利。

作为印尼深谋远虑的金融期货大鳄,林仲平亦免不了在获得赞誉的同时也遭受非议,尤其是那些投机失败的炒家,尽管他始终认为自己生平与人为善,坦诚以见, “对待所有客户,总是毫无保留地把期市可能存在的风险如实相告,也从不允许公司经济人信口开河,向客户做一些无法兑现的承诺。”

那么,怎样才能更客观地评价林仲平20多年来,奋力打拼却稳健运作的行当呢?

林 仲 平:印尼期指“掌门”的崛起之迷之三
对于金融期货本身而言,我们不妨在此引用一下那位享誉世界的金融分析及调控大师、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去年说过的一段话:在国际货币市场的批判中成长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增加了避险机遇,使金融系统比30年前更加灵活有效,经济自身对金融动荡更富有弹性。

由此,站在宏观经济的角度衡量市场,我们有理由向林仲平先生——这位印尼金融期货交易的开拓者表示钦佩和敬意。


自古以来,金钱的力量正被日益扩大。正如学者论述的那样:“尤其在今天,发展、资本、增长……已成为我们时代的事业,已成为大至文明、种族、国家,小至个人的精神意识。”

毫无疑问,在财富彰显、资本横行的当代社会,人们对那些工商巨子、财富英雄的关注程度,甚至超过了国家政要和其它显贵,名利双收的创业者们,正在成为渴望改变自身生存状态的无数芸芸众生的榜样。

林仲平的崛起与成功,首先得益于这个急速发展和变革的时代。

55年前,当林仲平在印尼北苏门答腊省西部一个名叫实武牙(Sibolga)的小岛上降生时,当地绝大多数华人家庭,仍然是守着祖辈留下来的传统生意,兢兢业业地过日子。他们经营着各式各样的店铺,安分守己,克勤克俭,有手艺的人家,秉承 “满腹经纶不如薄技在手”的古训,信奉“吃苦耐劳便能发家致富”的真理,日复一日,知足常乐。

林仲平的父母即是如此,他们开着一间杂货店,并拥有一个小规模的汽车行专门从事货物运输。林家属于标准小康之家,衣食无忧,中度富裕,在林仲平中学毕业后的少年时代,即被长辈严格要求按照古老的传统方式,从学徒开始,每天辛勤劳作,不要有任何幻想和改革创新之举,熬到将来和兄弟一起分享家业,把这桩生意经营下去。

在这种环境下,林仲平从小便感到压抑沉闷,他不甘默守陈规,屡屡提出新的建议,却屡遭拒绝,从未得到任何鼓励。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信息不灵,新兴产业尚未勃兴,商人们普遍目光短浅,固步自封,不敢轻举妄动。

终于等到1973年的时候,林仲平已从一个文弱少年变成了雄姿英发的青年。属于他这一代人的新的时代即将来临。天生具有叛逆性格的林仲平,决定不再忍耐,他毅然离家出走,放弃祖上留下的产业,背离父母为他设计的人生轨道,怀揣激情燃烧的梦想,像冲出藩篱的鸟儿一样远走高飞。

一个22岁的青年,只身投奔雅加达去自谋生路,没有资本,缺乏经验,要在人地两生的大都市里拼搏创业,艰难困苦可想而知。但这个时候,早就潜藏在林仲平身上的那种不怕破釜沉舟,敢于万劫不复,冷静而绝决的力量已然暴发。面对家人的苦劝,他平静地沉默着,“我当时暗暗发誓,既然出来了,哪怕沦落到讨饭流浪的地步,也绝对不会再回去了!”

人们通常无法选择时代,但当林仲平可以选择的时候,他在继承祖业与白手起家之间选择了后者。之后的经历想必他也未曾料到。但可以想象的是,当初如果他又回到家乡的小岛,他将注定无法站在时代的前列,印尼金融界也就少了一个财富英雄的传奇故事。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讲,林仲平在其人生的列车刚一出站,便用个性为自己的命运扳动了一组把握方向的道岔。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位同乡朋友的指引下,林仲平步入推销黄金首饰的行当。他从最初赊账倒卖几个金戒指开始,积少成多,逐渐由贩卖黄金首饰发展为直接倒卖黄金,先是从城市卖到乡下,后来又从国外卖到国内,易地销售,赚取差价,利润不菲。

销售黄金首饰的生意自古就有,但直接倒卖黄金,在当年却是一项新兴的买卖。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由于美国经济衰退已无法兑现美元可自由兑换黄金的承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通过决议规定黄金不再行使国际清偿货币的职能,从而黄金开始成为商品,进入市场可以自由买卖交易。

林仲平便是这国际黄金市场上第一批参与搏弈的弄潮儿。

他回忆说。“那时候从雅加达进货买到外岛,利润大约有三成,而从香港带黄金到雅加达,一转手,利润就是一百巴仙(100%)。这是做其它生意无法赚到的。”

在跨国携带黄金的往返中,林仲平当然也曾遭遇过飞机迫降,海关搜查等诸多惊心动魄的风险,但凭着胆大心细和冥冥之中的好运,他最终化险为夷。正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富贵险中求”,这一古老的定律,在这时代造就的新兴行当中被一次又一次印证。

1980年代之初,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大气候的风云突变,林仲平与时俱进,由跑单帮倒卖黄金,改做黄金期货生意,从此和金融业结下不解之缘。紧接着,印度尼西亚在被誉为“发展之父”的苏哈多总统的带领下,开始进入经济起飞的黄金岁月,政府出台政策,进一步放松金融管制,搞活资金市场,开放金融业务。有益于此,林仲平等一批金融界的印尼华裔得以登上历史舞台,迎来了大展拳脚的黄金时代。

他所开办的金融期货市场,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应运而生。成千上万炒股指的客户携带亿万资金分至踏来。交易厅里,炒家或经济人一个电话,几十上百万元的交易马上完成,人们或赢或输,分分钟内立见分晓,真个是风起云涌,虽无刀光剑影,却也胜负有凭,扣人心弦。但对于林仲平以及他所打造的这个平台来说,无论炒家亏赚,只要客户盈门,做的单子多,就会跟着水涨船高,财源滚滚。

短短几年功夫,未满四十的林仲平,已经成为印尼金融界最年轻的巨头之一。当他意气风发地跻身华人大资本家行列之时,十多年前他
只身闯荡雅加达,在风雨中茫然四顾的情景如同梦幻,仿佛已是遥远的过去。

这就是现代资本市场的魔力所在!

林 仲 平  印尼期指“掌门”的崛起之迷之四
                                         四
2006年3月,林仲平在北京接受了中国若干媒体的访问。其中,《北京现代商报》刊登的一篇有关他的报道,迅速被全国上百家报刊和网站转载,一时间覆盖范围之广,甚至连许多手机用户,都可以在手机屏幕上分段阅读到这篇文章。为使本书读者对林仲平先生以及他所从事的行当有更加全面的了解,现将《北京现代商报》记者刘杰采写的这篇报道全文引用如下:

儒商林仲平:印尼金融大鳄进军中国

作者:刘杰 文章来源:北京现代商报

3月底的北京乍暖还寒,时不时还会刮起大风。不过,料峭的春寒显然已经阻挡不住春天的脚步。就在北京的玉兰花开得正烂漫时,印尼千禧国际集团董事长林仲平怀揣他的中国梦再度抵达北京。在一个晴朗的下午,记者见到了这个来自印尼的金融大亨。在我们采访的两个小时左右时间里,他脸上始终流露出和蔼友善的笑容。
    中国大饭店豪华套间的会议室里暖融融的,在记者到来之前,林仲平正在看中央电视台四套的《乔家大院》,也许曾经创造了中国商业鼎盛时期的晋商能够给他更多的商业灵感。而此后采访中,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酷爱证实了这一点。
    我们的采访就从这里开始了。
                  酷爱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华侨,我们很高兴看到中国的强大,这也让我们在国外能够挺直腰板。”林仲平言语中透露出对祖国日益富强的自豪和热切期盼。
    虽然林仲平在印尼出生并长大,但他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四大名著、资治通鉴等书籍是他最喜欢的读物之一。此外,他还喜爱阅读财经理论的书籍,财经书籍占据了他办公室中文书籍中的相当位置。他还对儒家之道颇有研究,很多华侨更是称其为“儒商”。
白手起家的商业传奇
    作为中国市场经济领头羊的东南沿海历来就是商人的摇篮。因此,尽管出生在印尼,但祖籍福建的林仲平还是颇具商业天赋。1973 年,在兄妹中排行老三的他离开了家,开始独自生活,闯荡江湖。那一年他23岁,与内地大学生大学本科毕业的年纪差不多。
    从第一桶金到目前还在成长中的金融“帝国”,林仲平始终与“金”结缘。
    林仲平的第一份职业是在首饰店做销售,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发现了蕴藏其中的商机。几年后,他自立门户,并通过首饰批发积累了自己的第一桶金。1979 年,林仲平对金融业产生了兴趣,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从黄金期货到外汇期货,林仲平开始逐渐成为印尼金融业里的风云人物。
    对林仲平来说,上世纪80年代初他创办的千禧国际集团是他花费心血最多的地方,也最令他感到自豪。而经过20多年的努力,该集团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跨金融、房地产、工业、制造业等多种行业的集团企业,拥有超过30间分行及厂房,分布在印度尼西亚主要城市及世界各地市场。此外,千禧国际集团目前还是印尼最大的专业外汇交易服务商之一,也是印尼惟一一家提供欧洲、美洲和亚洲金融市场24小时服务的公司。林仲平也成为颇具声望的金融期指交易专家并被人尊称为“印尼期货业的泰斗”。
                 幸运躲过亚洲金融危机
    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风暴对当年许多置身其中的人来说至今还是一场噩梦。但当时在印尼已经颇具产业规模的千禧国际集团却几乎毫发未损。为什么?“运气”,林仲平对此淡淡一笑,气定神闲地轻轻吐出两个字。
    林仲平坦言,做企业不仅需要智慧和勇气,有时候也需要一些运气。
    由于长期操劳导致健康受损,再加上预感到金融环境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1994年起,林仲平开始收缩自己的金融业务。后来干脆将所有的金融业务停顿了三四年。没想到,这个在当时很多人看起来很难理解的决定,让林仲平和他的千禧集团幸运地躲过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更重要的是,林仲平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很好地调整了自己的身体和心理。亚洲金融危机一结束,他马上重整旗鼓,最后不仅收复了失地,还乘机扩大了市场份额,使千禧集团在金融业务方面有了更大的发展。
                      看好中国市场
    深深的祖籍国情结使林仲平时刻关注着中国的改革开放。
    2001年,中国正式签署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定。按照规定,中国的诸多领域都将逐步向世界放开,其中,金融业全面放开的期限为2006年12月11日 ——现在已经是近在眼前了。为了赢得先机,很多外国金融机构纷纷抢滩中国,千禧国际集团也不例外。从2002年起,林仲平就开始将业务拓展到中国,目前在广州、北京、河北、大连、福州等地都有不少投资。不过,由于中国的监管政策和法律环境尚不明朗,千禧国际集团的脚步走得非常稳健。用林仲平的话说,“我们现在还是处在最难走的第一步,一定要先走好这一步。”
    “我们都看到了中国开放这一扇虚掩的门,我们看不全屋里的情况;但如果中国的大门完全打开了,这个的市场将更加不可限量。”林仲平对心中的蓝图充满了期待。

对话精彩片断

商报:您最自豪的事情是什么?
    林仲平:白手起家,取得成功。
    商报:您认为自己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林仲平:以诚待人,尽量不求人。
    商报:您认为投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林仲平:先知先觉。
    商报:请简要总结一下您的用人观?
    林仲平: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只要是人才,我就会放心地让他去发挥。
    商报:您对自己的孩子有哪些期望?
    林仲平:希望他们能成为顶天立地的人,希望他们能和我一样以诚待人。
    商报:除了工作,您有哪些爱好?
    林仲平:读书,运动(跑步、羽毛球、乒乓球)等。

林 仲 平 印尼期指“掌门”的崛起之迷之五
人物侧记:

    林仲平先生很关心祖籍国的最新进展,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神舟飞船的成功和主办奥运会感到非常自豪。他说,中国金融市场也是非常有潜力的,千禧国际集团北京代表处肩负协调印尼总部和中国政府关系的使命。他说,中国和印尼两国的友好关系达到了新的高峰,双方的金融服务、贸易将持续增加。谁先在这个领域中占据有利的地位,谁就会在未来几年内发展壮大。在这种趋势下,千禧国际将在金融行业服务好中国、印尼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投资者。
    林先生在此次的北京之行中会见了中国政府的官员、银行家、金融专家,对目前的经济热点发表了客观务实的建议,兴趣盎然地了解相关的问题。他听取了投资者对千禧国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落实了修改的措施。他认为要应用多种最新科技,切实提高千禧国际的服务效率,服务水平。

 作为与林仲平先生有过多次接触的中国作家,我们由衷认为,上述访问记写得确实不错,尤其是对话部分相当传神,但这篇报道之所以广为流传,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林仲平这个人以及他的金融经验正是中国目前金融市场最缺乏的。正如该报道标题所言:印尼金融大鳄进军中国,可以肯定的是,这是双方共同的期待,正在走向开放的中国金融市场,需要并将涌现大批林仲平这样的金融巨子,而身为华裔的他,其经历和理念已经为中国金融界树立一个现成的海外样板。

 五

 由于自幼喜欢文史,爱好该书,身为在印尼出生长大的第二代华裔,林仲平先生始终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

他的书房和卧室,摆满了中文书籍、历史小说、名人传记、兵法谋略和大批古装电视剧影碟,每天入睡之前,必翻阅其中一本看上几页。

林仲平当年仅是中学毕业,但他却通过自学与实战经验成为印尼金融期货业的“教父”级人物。直到今天,他也丝毫没有放松学习,学习已经成了他生活和事业的一部分,由于职业习惯,每隔几十分钟,他总要利用手机网络浏览一下天下财经大事和相关信息。我们知道,除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这样一个学习能力极强的人,其获得成功几乎是必然的。

林仲平家里收藏了许多中外名画,他本人最偏爱那幅画着中国古典女性的油画,画中的女子身着青色衣裙,薄施脂粉,神态恬淡含蓄,眉眼安详纯净,散发着的传统美德的气韵。

这是一位中国画家的作品。

 “你们过来看,无论你站在这幅画的哪个方向,画中女子的眼神都会注视着你呢!我就认为中国人的画,要比西洋人的画更有韵味。” 林仲平自豪地向我们解说道。

  他喜欢文化,也关注文化产业。他曾作为发行人投资支持创办华文新闻杂志《印尼与东协》,后改为《新印东》半月刊,办得有声有色,在印尼华人社会颇具影响力。

  因为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使林仲平练就了一种豁达沉稳的心态。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出道以来,他除了在金融界摸爬滚打,还涉足过彩票业、地产业和工业,每有举动,不免有得有失,但他安然若素,既不为大获成功而狂喜,也不因经营不力而沮丧。总的来说,在政局多变的印尼,阴晴不定,时来风雨,人心飘忽,林仲平作为华商显示出了难得的定力。

林仲平是个喜欢安静的人,懂得中国古人所言:“居不幽,则思不远;身不约,则智不广。”喜欢安静便喜欢思考,那么,他在读书与思考中悟出了什么?

下列现象或许可以说明一二。

林仲平虽为亿万富豪,生活却很简单,不好奢华摆谱,他的住家和办公室皆漂亮而又宽敞,但是他和太太在日常料理工作与家务时,似乎更喜欢自己动手,而不象大多数有钱的印尼华人那样,什么事都完全靠仆人伺候。我们去他家采访,他的秀气娴静的太太会亲自在一旁端茶送水,张罗点心,非常贤慧。我们告辞了,林仲平的车夫不在身边,他就会吩咐他的两个玉兰花一般文静美丽的女儿,亲自驾车送我们回去。

林仲平先生在公司以宽厚著称。在他的黄金投资公司,林聘请的一位来自新加坡的主管经理郑泳升先生告诉我们,林老板是他几十年来所遇到的最精明能干,而又对手下员工最为关照体贴的老板之一。

作为印尼金融期货市场的先行者,林仲平本身就是一位相当权威的专家,他冷静心细,看问题又稳又准,但是他在企业管理方面却十分洒脱,抓大放小,能委托别人做好的,自己决不指手划脚随意发号施令。他的千禧集团所属的各国分公司几十家,主要靠制度管理,而不是靠林仲平跑来跑去。他说:“你们问,我集团每个公司的员工究竟是多少,我真是不知道,也说不清楚。我想,我只要挑好主管就OK了!我就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事业有这些年来,林仲平也曾慷慨解囊,做了许多扶危济困,捐助公益的善举。身为实武牙小岛上走出的金融巨子,林仲平亦被在雅加达创业的数千名同乡,推选为苏北实武牙旅椰同乡联谊会主席。每有旅椰同乡来找他帮忙,或要求安排工作,或希望给予资助,林仲平总是急人所急,出面解决。

2004年元月,苏门答腊岛西北印度洋暴发海啸,他的家乡实武牙对面的亚齐省惨遭浩劫,损失巨大。林仲平马上捐资捐物,并发动部分乡亲一起出钱出力,带着千禧集团救灾队和一批救灾物资,在第一时间内赶赴故乡,积极投入到义务救灾的行列中。

对于自己所做的慈善活动,林仲平从不张扬,一方面是他秉承了“善欲人知不是真善”的古训,另一方面则因为他由此揭示出一个规律:“不能把企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扎根社会’的一些行为,单纯看做是善举,它实际上也是企业必须遵循的生存之道。你违背这个规律,就会在企业的生存周期上遭遇不可逾越的障碍,所以应站在哲学的高度上理解这个问题”。

综上所述,林仲平先生无疑是一位把准了自己意志、性格、抱负和脉络的人;也是一位把自己的人生紧紧地与国家政治、经济、人文条件联系起来的人。

自当年走出偏远故乡至今,30多年来,林仲平从一个赤手空拳的青年到期货市场“掌门人”和长青树;他本人的经历,已然成为我们解读现代资本市场魔力,以及华族新生代财富人生的符号之一。

林仲平先生的路还在继续,他仍然一直在捕捉先机,发出时代的先声,力图在一个行业、一个产业、一种潮流里保持领先。

正因为如此,我们有必要记录他的历史,并向他投去理解、尊敬的目光。

林仲平第二章人生前奏曲之一
故土与家乡

印尼。北苏门答腊省西海岸。

一座濒临印度洋的渔港小城——锡博尔加(Sibolga)。说起锡博尔加,中国读者可能十分陌生,但如果提起它的华文名字——实武牙,细心的读者便会想起:2005年3月28日印度洋尼亚斯群岛发生8.5级大地震后,国际救济中心就设在这个小城的飞机场。那些日子,全世界各类媒体记者每天在此发布大量有关救灾的新闻,无一不提到这座城市,实武牙因此声名远播。直到今天我们上网搜寻实武牙的资料时,在搜索引擎里出现的数百条信息里,绝大多数提到实武牙的报道仍然和地震救灾有关。

尽管是因为尼亚斯岛一场可怕的地震,使人们顺便记住了实武牙这个名字,但实武牙本身其实一直是个美丽安详的地方,海对面尼亚斯岛的地震并没有在实武牙留下什么痕迹。就象有媒体报道的那样:“记者在这座小城,看到的是它秀美的身姿,风光旖旎,街道整洁,小楼漂亮,人们安居乐业,一派祥和。”

我们是2006年3月开始写作这本书的,由此上溯到1951年的4月29日,本书的主人公林仲平先生就出生在实武牙这座小城。

在我们叙述林仲平的成长经历之前,还是按人物传记的惯例先说一说他的身世。

林仲平属于印尼出生长大的第二代华裔,他的父亲自幼生活在中国广东番禺县的一个乡村,1943年由老家下南洋来到印尼北苏门答腊谋生,后来在实武牙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便有了林仲平兄弟姐妹。

林仲平的父亲的家乡虽然在广东番禺,但林家的祖籍却是福建莆田,其祖先曾是莆田有名的盐商,中国自晚唐至民国时期,一直对盐业实行专卖制度,由政府特许的盐商凭盐证到指定的地区销售,这种贩运特权,使盐商获利颇丰,资本雄厚。有史料记载,清代乾隆年间,仅安徽徽州一地盐商的总资本,就可抵得上全国一年财政的总收入。由此可以想象,当时做个盐老板该是多么财大气粗。福建东南面海,海盐资源极为丰富,林家祖先在莆田做盐商的年代应该是晚清时期,据《福建省志· 财税分志》“盐税”一章叙述:清代福建的盐法,在食盐生产上,实行民制官收,灶户只能卖给“场官”(政府特许的垄断经营者),而林仲平的祖上就是莆田有名的“场官”,那时的莆田又名兴化府,林家在当时绝对属于兴化府有钱有势的富豪之家。

不知发生了什么变故,到了林仲平的曾祖父林千三这一辈,殷实无比的家道居然中落了,后来肯定是破败到在当地已经难以生存了,于是林千三老先生便举家迁往广东,在一个叫番禺的地方扎下根来。

说起这广东,话题可谓实在太多。为节省笔墨,现引用一个署名“清墨山水”的年轻人在一篇文章中,对这个省份的评述:

 

“广东”一词缘于宋代之行政区域 “广南东路”的划分,简称粤。因其在“五岭之南”故又多被称为“岭南”。在中国古代,岭南广东长期被中原人视为一个不甚开化的偏远之处。唐代在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朝廷里做官的大诗人韩愈,因故得罪皇上被贬官发配去广东潮州一带,他在路上满怀委屈与惆怅地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你看在韩愈笔下,广东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烟瘴蛮荒之地啊!

广东因远离中原开发较晚,故民智也开启较其他地区迟了些。真正的“爆发”是大批华侨“下南洋”后“打开窗口看世界”,以及有了钱之后重视教育而收获的硕果。1840年以前广东本地鲜有名人,但自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国门被迫打开后,却先后出了洪秀全、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叶剑英等一干政治家和以李嘉诚、霍英东(番禺人)为首的一干巨商富贾。

让我们再说一说番禺,番禺过去作为广州附近的一个县,乃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邑,为岭南历代政权的居地。这意味着,在广州还没建立之时就早已有番禺了,或者说,如今中国的第三大城市广州,那时候还只是番禺县境内的一大片稻田与荒野。当然,时过境迁,天翻地覆,后来广州越搞越大,反倒把“老上司”番禺划归本市的一个区,就象大名鼎鼎的深圳,几十年前还只是广东宝安县下辖的一个小渔村,邓小平在中国一搞改革开放,小渔村深圳变成特区大都市,此一时也彼一时,过去在深圳面前属于“爷爷”级别的宝安县,也只得降下辈分充当了“孙子”的“儿子” ——变成深圳下辖的一个区。

所谓星移斗转,物是人非正是如此,据林仲平先生说,当年他祖父和父亲生活过的番禺老家所在地,如今也不属于番禺区了,而在行政区域的变迁中成为广州另外一个区——天河区的一部分。

林仲平的曾祖父在番禺生了两个儿子,他的祖父又生了四个儿子,他的父亲排行第? ,属于老实本份、心灵手巧的那种人。父亲少年时代在家乡一个汽车修理行做过学徒,学会了全套的修车技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汽车很少,会修车的师傅更少,有了这个本领,可以说到全世界都有饭吃。除此之外,他还能做一手好菜,但那个时候,广东和中国大部分地方正被凶恶的日本兵占领,到处都在抗战,兵荒马乱,番禺市面也不景气,于是林仲平的父亲也想出国闯一闯了。

去哪儿呢?跟着同乡下南洋吧!

林仲平第二章人生前奏曲之二
1943年,父亲乘船来到印尼北苏省的实武牙。他当时为什么没有去爪哇岛的大城市雅加达(当时叫巴达维亚)或泗水(苏腊巴亚),也不去苏门答腊岛的大城市棉兰,而要偏远的小城实武牙安家落户呢?我们不得而知,现在分析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一、实武牙华侨中有父亲相熟亲戚或同乡而别的城市没有;二、他在广东的老家番禺也是一座小城,民风淳朴,与苏北小城实武牙有几分相似,使他觉得亲切而又踏实。总之,时年20来岁的父亲从此在实武牙扎下根来,直到他七十多岁去世,再也不曾离开。

现在,让我们再来描述一下被华人叫做实武牙的印尼滨海小城——锡博尔加(Sibolga)。

实武牙是一座拥有400历史的渔港,距北苏门答腊省首府棉兰约400公里,坐飞机需要50分钟。如果选择坐汽车由棉兰前往实武牙,由于道路蜿蜒,乘越野车也得走8个小时,途经碧波万顷山水一色的旅游胜地多巴湖,然后进入山路,山不高而路弯曲,一路紧贴山边,行程穿过几个小城镇和著名的硫磺温泉打路洞后不久,当山路豁然开朗,见到两条金枪鱼的城市雕塑时就到了一个叫塔巴怒丽的县城,向前走一阵子再见到一条金枪鱼的城雕时,美丽的渔港小城锡博尔加(实武牙)就到了。

实武牙建城于1630年,当年荷兰殖民者乘船到此,发现这里海湾风平浪静,水深适度,气候宜人、山青水秀,而且鱼产丰盛、名贵品种很多,随着逐年开发形成了著名渔港。这里通往印度洋极为便利,是去尼亚斯岛的唯一水路,无论从洋流、水温、水深、泥沙流向、风力还是地形,实武牙都具备了天然良港的全部条件。

登上城东不足百米高的小山,极目望去,左右和身后都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和热带雨林;鸟瞰全城,整齐有秩的城区从南到北一字排开,尽收眼底;远眺锡博尔加海湾仿佛一面明镜,让人觉得这不是海而是湖。这时候,人们会忽然发现“湖面”上有一些星星点点、似船非船的“物体”,原来这就是实武牙特色的打渔平台。平台用竹和木料搭在海中大约有十余平方米,平台上搭有寓棚,布有鱼网。每当夜幕来临,渔民登上平台,点亮汽灯放下鱼网,诱鱼、虾、蟹进网,清早收获的海货就可进入市场。

和印尼大多数天气炎热的地方不同,实武牙小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只有26.7℃,尤其舒适的是这里雨水较多,哗哗一阵雨后,空气清爽,微风时时拂面。每当夜晚,人们来到海边,在椰树下的防浪堤上小憩,远望星点渔火,近听涛声拍岸,海风阵阵吹过,真个是心旷神怡,不亦乐乎。

中国人夸赞一个地方,喜欢用一句成语叫“人杰地灵”,反过来也可以理解为“地灵而人杰”,至少在实武牙就是如此。这座小城虽然远离首都地处边疆,但是却出了不少文武双全的大人物。

据说,在印尼独立后先后掌管军权的10位级别最高的将领中,有4个人是在实武牙出生长大的,比如曾任三军总参谋长的费沙丹绒就是实武牙人。此外,印尼上一届国会议长詹吉·阿克巴尔·扎哈尔丁·丹戎 (janji akbar zaharuddin tanjung)的老家也在实武牙。说起这阿克巴尔·丹戎,此人在印尼政坛以头脑慎密、冷静、灵活出名。一度被人们视为主导印尼政局发展的“幕后师爷”,作为在印尼执政多年的大党——专业集团总主席,丹戎至今在印尼政坛仍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除了盛产军政强人,实武牙也走出了许多华裔工商巨子和亿万富翁,他们中有的在邻国马来西亚艰苦奋斗成为橡胶大王,有的则前往本国首都打拼,变成了名扬千岛的金融大鳄,比如本书的主人公林仲平先生就是最好的例证,当然这是后话。

   对于自己英才辈出的家乡,林仲平一向为之骄傲和自豪。他笑着告诉我们:“在印尼,有很多人对实武牙的风水相当崇拜,其中一些外地人的太太怀孕了,甚至会专门把太太送到实武牙,在那儿生孩子,希望借实武牙这块风水宝地为孩子预先谋一个好前程。”

林仲平第二章 人生前奏曲之三
无奈和郁闷

让我们把话题再拉回到林仲平先生的父亲创业的那个时代。

父亲当年来到实武牙后,发现这里也和中国一样,被日本人侵占了,而且几家汽车修理行也是日本人开的,他只好先到其中一家做了一段时间。后来,他还是感到不舒服,就辞工到一家华人开大饭店当了厨师。过了一两年,日本战败投降撤走了,印尼又摆脱荷兰人的统治而独立,父亲结婚了,他娶了一位精明能干的华人姑娘,不再当厨师了,而是自己开了一家杂货店。

林仲平是父母的第三个孩子。

他的出生,对林家而言,虽然也是添丁进口,堪称喜事,但因为在他之前已经有了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所以在他呱呱坠地时,父母便少了头两个孩子出生时的那种兴奋。

时隔几年,父母又生了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

于是,排行老三的林仲平,在六兄妹中正处在不大不小的中间位次,这使他从小就置身于一个比较平实淡然的状态中,并不受宠。

父亲在开杂货店的同时,又拣起了修车的本行,他的技术水准相当高超,带过很多徒弟。一般的年轻人,在他这里学上一阵,便能掌握很好的技术,曾经有一个在雅加达修车行干过的人,还慕名前来实武牙跟他学习。那人学了不到一年时间,回到雅加达就做了车行的主管。父亲虽然勤劳能干,但性格偏于保守和软弱,不善言辞,是个没什么主见的好好先生。所以这个家,是由母亲说了算的。

林仲平的母亲很能干,性情率直而严厉,因此,在林仲平的记忆中,他小时候几乎没有向父母撒娇、耍赖的经历,读书做事中规中距,从不肆意而为,好像生来就是个沉稳懂事的小大人儿。

在林仲平六七岁的时候,他的家境逐渐富裕起来。

靠开杂货店和修车行赚来的钱,林家又买了两辆美国“雪佛莱”牌轻型卡车,用来拉土产、跑运输,当时这种美国牌子的载重汽车,在小地方实武牙还比较希罕,因此货源充足,生意繁忙,加上杂货店也是人来人往,收入不错,林家在当地华侨中已是小康以上水平了。

1958年,林仲平7岁,到了上学启蒙的年龄,他被父母送到一所当地的中华小学读书。在整个1950年代,小城实武牙共有两所华文学校,一所是亲中国大陆共产党政权的“左派”华人办的中华学校,另一所是亲台湾国民党政权的“右派”华人办的爱华学校。

到1960年,右派爱华学校首先被政府解散,只剩下林仲平就读的那所左派中华学校。

孩童时代的林仲平聪敏好学,在班级里他属于年龄最小的一个,但学习成绩却一直保持在前三名。这个相貌俊朗,每天穿戴整齐,骑着脚踏车上学的孩子,具有极强的理科天赋,无论是课本上的题目,还是老师出的题目,从没有难住他的,因此深得老师同学的喜爱,连年被评为“三优生”。

1965年,林仲平初中毕业才两个月,印尼雅加达暴发了“九卅”事件,印尼全国的华文学校相继被关闭,他所在的实武牙中华学校也在这一年被解散。

初中毕业的林仲平还想继续念书,他打听到离实武牙240公里的另一座城市先达,还有一所华文高中尚未解散,就兴冲冲跑去报名在仙达这所中学上了高中。

但就在他如饥似渴地在这里上了一个月的课,仙达华文高中也难逃厄运,被政府强行接管,从此不得再教华文。林仲平不得不离开学校,提前告别学生时代。这个好学的少年生平第一次遇到令他伤心而又无奈的事情,当他背着书包走出学校的那一刻,觉得整个苍穹都暗淡了。在扛着行李坐车返回实武牙的路上,他忍不住喉头酸涩,心潮跌宕。            

15岁的林仲平就这样失学了。当时在印尼几十万华裔中小学生皆被迫离校,那真是不堪回首的惨痛的一页。

林仲平第二章 人生前奏曲之四

      回到家里,林仲平想直接学着做生意,可是父母不同意。父母的传统观念很严重,要求他先从打水、扫地、搬运货物做起,总之,就是让他像那些在别人店铺里当学徒的小伙计一样,老老实实先干几年粗活再说。

身为刚出校门的中学生,又是本店的少东家之一,林仲平对此自然是很不情愿,但他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也只能接受父母的这种安排。接下来的日子辛苦而乏味,每天黎明即起,除了完成父母规定的“必修课”外,有时候外出送货进货,几百公斤的东西,距离又不太远,家里不舍得用汽车,就让林仲平等人推着板车代劳了,他平时当然也会在店铺里替父母干一些收账、买进、卖出的事情。

林仲平本是个心气很高、性格倔强的人,他不怕累,也并不在乎父母让他干那种不用动脑子的粗活,他自视不低,总想参与甚至主导家里的生意,可是,他在这个家却处于一个无关轻重的尴尬的位置——上有父母哥姐需要他听话,下有弟弟妹妹还得他谦让。但通常情况下,他是性情温和的,眼睛明亮,微笑亲切,或者还有几分腼腆,对于自己所受的烦恼和委屈完全可以做到隐忍不发。只有他的父母隐隐感觉到,这个外表谦和的孩子其实极有主见,骨子里面并不柔顺,不仅如此,在许多事情上他还屡屡蔑视传统,老是冒出一些新鲜大胆的想法,每欲杀伐决断,拍板定音。

事实上,头脑灵活的他在家里当伙计的几年里,也努力结识了一些商家客户,开辟了不少生意渠道,建立了很多业务关系。这一切,都给店铺的经营带来了新的商机和利润。

“我开始建立的关系都在自家附近,后来慢慢扩大到外埠,甚至远到西苏门答腊的巴东等地也有了我所熟悉的主客。为家里赚了不少钱。” 林仲平回忆说。

    尽管如此,他在这个家仍是人微言轻,没有什么发言权。也许是约定俗成的家庭氛围使然,也许是他这个未来的金融家的经营思路,对于开杂货店、做土产买卖而言有些另类或太过超前,林仲平在经营上的探索以及他因此做出的成绩,从未得到任何鼓励和赞赏。他那隐藏在皮肉下面的桀傲不训,让安分守己的父亲感到不安,更让性格强势的母亲难以容忍,所以,无论他提出什么意见和建议,父母及家人都不以为然,不予支持。

      比如说,我那时候已经懂得运用一些手段,疏通必要的关系来开拓市场了,但是父母呢!他们根本不能理解,反而骂我说:你做生意就老老实实做,不要整天想着去巴结人家。还有哩!我那时已意识到现代信息通讯手段能够为店铺经营带来很大帮助,就提出要安装一部电话,以方便客户联系,节省时间。可是那个时候实武牙装电话的人非常少,安装费又很贵,父母做生意都是用传统的方法和人家联系,没有体会过打电话的方便,因此不但不同意我装电话,反而认为我有这样的念头是奢侈浪费,是败家子。而我花费很大周折打通的一些重要关系,也常常因为不被家人理解和重视,而被一朝中断。哎呀!我当时在家里属于绝对的少数派,非常孤独,差不多是无计可施,搞得我心里特别难受。

     日子在郁闷和不被理解中一天天过去,时光之船划到了1973年,林仲平22岁了,已经成长为一个浑身都充满活力的青年。他在家里还是不够开心,他当然也知道,只要自己顺从父母的意愿,就按照家里现有的条件发展下去,他将来肯定衣食无忧,至少能拥有一份像父母这样的小康生活。

    然而,这个喜欢挑战,渴望在更大空间里自由搏击的年轻人,泊心已经越来越躁动不安了。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热望,一颗雄心按捺不住。但是再看看家里的情况,一切如故,刻板单调,再过多少年可能还是这个样。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可是在这个家又能干什么呢?古人云“丈夫无所耻,所耻在无成。” 照此下去,何时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你要在这个家一直呆下去么?

    林仲平在心里千百次地追问着自己。

林仲平第三章 义无反顾之一
走出实武牙

清晨5点多一点,天刚放亮,一辆老式的“雪佛莱”牌卡车驶过几条窄窄的街道,然后沿着实武牙那条宽阔平直的海港公路,轻快地奔跑。汽车很快开出了静谧安详的市区,后车厢里,装着大约两三吨的杂货,主要是橡胶、椰油,还有一些咖啡豆和锯木板什么的;驾驶室里,一个棕黑肤色的印尼人司机面无表情地握着方向盘,在他旁边坐着的,是一位中等身材的华人小伙子,四方脸庞,一双大眼,满头的乌发略微有些卷曲,长得十分端正。

此时此刻,这个眉清目秀的小伙子却很严肃,他嘴唇紧闭,一言不发,眼神里半是忧郁,半是倔强。

“雪佛莱”行至港区大道的尽头,司机一打方向,爬坡转入通往省府棉兰的盘山公路。远处,朝阳已从海平面上露出了头,薄雾散去了,碧波粼粼的锡博尔加海湾,金色明亮的光芒逐渐渲染开来。“实武牙的海景可真美啊!”那坐在车里的年轻人心里感叹着,他很想摇下玻璃,把头探出窗外,再好好看一下这熟悉的景物,但他克制住了,脑海中波涛翻滚,而身子却一动不动,任凭卡车油门低吼着,翻过一道山梁,将眼前的一切甩在脑后。

这是1973年10月8日的早晨,我们书中的主人公林仲平,就这样坐着家里那辆前往棉兰送货办货的“雪佛莱”卡车,告别小城实武牙,从此离开父母兄弟独自闯荡江湖,再也没有回头。

这一年,他22岁。

对于离家出走,林仲平早有此念,既然在家里已经处处都感到受压抑,他为什么还要忍耐下去!他知道,父母家人对于他,除了思想观念格格不入之外,亲情方面其实不薄;他也知道,如果到外埠,自己一没有本钱,二没有人脉,谋生创业会相当艰难;他更知道,自己若一意孤行、远走高飞,父母打下的这份家业将与他再无关系,一切都得靠他本人从零开始,从头再来。

然而,叛逆的种子一旦在心里发芽生根,就时时钻出头来,再也挥之不去。林仲平没有声张,不想和父母搞得太僵或者因此让他们气急败坏,他只是每天都在做着准备,一有机会便付诸于行动。

今天,林仲平是以到棉兰办货的名义离开家门的。他的最终目标是首都雅加达,需要先到北苏省府城市棉兰,再由棉兰坐飞机去雅加达。

“雪佛莱”在路上整奔波了八九个钟头,赶到棉兰已近黄昏。

棉兰是仅次于雅加达和泗水的印尼第三大城市,在苏门答腊岛上首屈一指,也是华人在印尼的主要聚集地,大街上华人开的店铺、酒家比比皆是。林仲平离家出走的那个年代,印尼正处在苏哈多执政禁绝中国文化的高压时期,印尼没有中文学校,没有华文报刊,社会上禁止讲华语,绝大多数地方已难以见到中国的方块汉字,但在棉兰,大街上不仅一直有华文字的商店招牌,而且此地华人通行福建(闽南)话,国语也可以照讲不误,这使从小就爱看中文书的林仲平不由感到几分亲切。他从前曾经来过几次棉兰,对这个城市印象不错,只是他觉得这里距离实武牙还不够远,血气方刚的他心想,既然是离家出走,那就要走的远远的,一定要到全印尼最大的雅加达去闯一闯。

三十多年前,印尼航空业还远不象今天这样发达,飞行于苏岛与爪哇岛的航班一天只有一班,林仲平要去雅加达只能买到明天的票了,他必须在棉兰住上一夜。

    林仲平让司机转告家里人说他不回去了,然后找个旅馆住了下来。

    家里人很快知道了林仲平离家出走的用意。

    一向说一不二、当家作主的母亲马上风风火火地追到棉兰。第二天,就在林仲平买好了机票准备登机的时候,母亲急匆匆赶到机场将他拦下。

   “孩子,快把机票退了,跟妈妈回去。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非要离开我们?我和你爸爸年纪都不小了,将来这个家早晚要分给你们兄弟料理。仲平——你要听话啊!”

    林仲平抬起脸来,平静地望着母亲:“妈妈,我对这个家已经灰心到绝望了,无论如何一定要走,谁也不要拦我了。”他心平气和地告诉母亲,但眼神里写满了决绝二字。

    平时坚强严厉的母亲此时已变得非常温和,她本来又急又气,但看到这个天生叛逆的儿子去意已决,不禁心头悚然一惊,多少有些六神无主。事到如今,她明白发脾气是没有用的,但她还是忍不住暗暗心疼而且担忧,只好柔声地劝着儿子,并承诺有关家里生意上的事情,父母兄长都会尽量考虑林仲平的意见。

    “仲平,你还是回去吧,你做儿子的,为什么要和家里过不去呢!如果你感到受委曲了,我和你爸爸就答应你的要求,以后会好起来的。”

    说到这儿,母亲终于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长这么大,林仲平从未见过性格强硬的母亲在家人,尤其是孩子面前说过软话,看到她流泪,他的心里一阵感动,眼睛也有些发酸。但是,他还是一个劲地叮嘱自己必须沉住气:出来了,就没有再回去的道理。

林仲平对母亲说:“我不可能回去,我要去椰城,我要按照自己的计划做事。”

    母亲擦着眼泪说:“你怎么这样任性呢!在实武牙不是也可以照样做事么?你以为在椰城闯荡就那么容易吗?”

    登机时间到了,林仲平将随身带来的一个背包斜挎在肩上,他硬着心肠对母亲说:“妈妈不必再劝我了,是我自己要走的,家里将来要分的财产,到时候都给哥哥弟弟好了,不给我,我一个仙的钱都不会去争。”

   母亲没办法,只好放他走,在林仲平转身离开时又叮咛了一句话:“那你先去一段时间试试,如果不行,就再回来!”

    林仲平的回答是:“妈妈再见,你们多保重就是了!我在外面就是混到讨饭,也不会再回来的。”

   飞机升空了。

林仲平第三章 义无反顾之二
     
      这是林仲平生平第一次坐飞机,也是他头一回出远门前往苏门答腊以外的地方。对于雅加达这座东南亚最大的都市,年轻的林仲平向住以久。他读初中时学过印尼地理和历史,知道首都雅加达坐落在爪哇岛的西部北海岸上,那里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1960年代中期面积大约多平方公里的雅加达,人口就超过500 万了(至2005 年,全市常住及外来人口已突破1200万—— 作者注),当时。他也听学校的华侨老师讲过,印尼的华人之所以把雅加达叫做“椰城”,是因为它最早是一个在吉利翁河口(Sungai Ciliwung)的小渔村,当时被称之为噶喇吧(Kelapa,马来语:椰子的意思),所以华人称其为椰城。16世纪有一个王朝将这里正式命名为雅加达,意思是“胜利和光荣之堡”。后来,荷兰人占领并统治了印尼,又给雅加达改了个荷兰名字“巴达维亚”,所以华人又曾经简称它为“巴城”,直到印尼独立后,林仲平出生的前一年——1950年,政府才又将这座橙重新改回雅加达。

在林仲平离家前住雅加达的1970年代,印尼政府为减轻爪哇岛人口压力,正采取鼓励政策,大力动员爪哇岛居民迁外人烟稀少的外岛(包括苏门答腊)安家落户,但与此同时,又有大批外岛人,尤其是苏北一带福建籍的华人,纷纷涌向爪哇岛雅加达等大城市,他们心齐抱团,机智灵活,善于忍耐而又冒险敢赌,因此在更高层次的商场上南征北战、东伐西谋,从而不断开彊拓土,并在后来创造了一个个神话般的发财的奇迹。

现在,又一个苏北小城的华裔青年林仲平也飞来了,他将面对一种怎样的生活呢?

 

倔强到底

从棉兰到雅加达空中距离2个多小时,林仲平坐在飞机上,思绪杂乱,似乎想了很多,又好像脑子里一片空白。飞机着陆后出了机场,雅加达等待林仲平的是一场瓢泼大雨,他没带雨伞,被淋了个浑身透湿,颇为狼狈。

林仲平有一个实武牙的同乡名叫黄文达,在雅加达一家塑料厂工作。他毕竟是第一次来椰城,人地两生,林仲平冒着雨在市区转了好几个钟头,才找到黄文达打工的那家塑料厂。见到黄文达时,林仲平已经被雨淋了很久,又冷又饿,脸色泛青,嘴唇发白,只有那双眼睛依然燃烧着希望的光芒。

黄文达和林仲平差不多年纪,为人质朴热情。他和林仲平虽然认识,原本也不太熟悉,但他乡遇故知,两个小伙子还是又高兴又激动。那时候,印尼苏北一带华人对同乡都很讲义气,比如说,一个人到外埠闯荡刚站住脚,就会马上捎信叫他的同乡再来,同乡来到,无论从前有没有交情,先来的人都会让出自己的床铺给刚到的人睡。黄文达也是这样接待林仲平的,这让林仲平感觉非常温暖,心情也愉快了许多。可是当天夜里,他就病了,满脸通红,浑身无力——黄文达摸了摸他的额头,不由大叫:“哇嘟(哎呀)!你发烧了,烫得很厉害,——都是给雨淋的。”

“先喝杯水,赶快躺好不要动,我去请医生来。”黄文达说着,一把按住林仲平,他很快上街请了一个医生,体温表一量——40度以上。

他在黄文达那里又吃药又打针,躺了三天,高烧才退。

第四天,刚刚感觉好一些了,林仲平就要离开这里,自己出去找差事和住处。黄文达真诚地劝他说:“你才刚刚病了一场,别着急往外跑,就住我这里好了,有我睡的就有你睡的,有我吃的也有你吃的,没有关系嘛!”

“谢谢你!文达哥,我已经感激不尽了,我感冒也好了,要抓紧出去闯一闯。你对我那么好,我一定友情后补!”林仲平辞谢了黄文达,开始独自在雅加达寻找机会。他是个重感情的人,此后一直没有忘记黄文达当初收留他的那几天。20多年过去,林仲平已然成为金融界的风云人物,而黄文达还是普通的工薪一族,林便把黄的女儿招进他的一家公司做了高级职员,可谓知恩必报,不忘旧情。

离开黄文达之后,林仲平又通过另一个在雅加达的实武牙同乡,找到一个廉价旅馆落脚。那是一个简陋的房间,面积不小,但是里面住了十几个人,都是摇摇晃晃的上下铺,住在这里,一个月房租7500盾,但是旅馆包洗衣服。大家都是找工打工的,如今出门在外,谁也没能力计较条件好坏。林仲平心想:先这样住下吧,毕竟有了个栖身的地方。

雅加达很大,共分东西南北中五个城区,地图上密密麻麻的街道,好象如今电脑里面的集成线路版,交通状况复杂。对于林仲平这样初来乍到的外岛人来说,如果单纯靠乘公交车外出找事情做,那将会花费太多的时间而无法进行。来到雅加达的第7天,林仲平决定买一辆印尼华人习惯叫做“电单车”的摩托车,以方便出行,提高效率。

他从家里出来,带了平时积攒的几万盾钱(当时相当于四五千港币),去商店一看,买一辆摩托车大约需要六七万盾,自己带的钱还不够,于是又找朋友借了3万盾,买了车,他手上只剩1万盾买汽油的钱了,但总算有了交通工具。

接下来,他便每天骑着那辆摩托车出去联系工作。

在印尼,自1966年苏哈托将军推翻苏加诺总统上台执政后,这个被称为印尼“发展之父”的铁腕人物,通过实施经济多元化政策,大力引进外资,将大批劳动力吸纳到纺织业和制造业,并重点开发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逐渐把印尼从一个穷乡僻壤变成欣欣向荣的亚洲“四小虎”之一。1973年的首都雅加达,更是生机勃勃,充满着无限商机。

林仲平第三章 义无反顾之三

      可是尽管如此,像林仲平这样一个来自偏远地区的华裔青年,在这个人才济济、资本聚集的大都市里,两手空空,只身奋斗想出人头地,又谈何容易!

一晃,两个月过去了,他已骑着摩托车转遍了椰城的大街小巷,每天在马路边的小食摊上随便吃点东西,饥一顿饱一顿的,过着含辛茹苦的动荡的生活。他发现在雅加达,可干的事情好象也不少,但大多属于似是而非的机会,并没有真正适合他林仲平的。这期间,免不了饱尝落魄、焦灼、失望和彷徨的滋味,不过,林仲平没有灰心,他的心理素质不错,不管有多少艰难,他都要坚持下去。

就在这时,家里人来信了。信是哥哥林仲贤写给他的,林仲贤要求弟弟尽快回去,不要在雅加达受煎熬了。俗话说:“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林仲贤比林仲平大四岁,但两兄弟的脾气性格却完全不一样,弟弟仲平外表平静而内心倔强好胜,心思慎密又大胆叛逆,而哥哥仲贤却从小就听话懂事,生性平和,人也聪明乖巧,再加上会读书、成绩好,年年都是“三优生”,再加上又是林家长子,因此深得父母的宠爱。

哥哥再次告诉林仲平:母亲和父亲现在已经明白,知道你在家里时受了委屈。你这次回去了,父母就不会和先前一样对待你了。

仲贤在信中还顺带说出了两个相当诱人的条件:其一,只要林仲平回去,家里的生意从此放权让他按照自己的思路经营;其二,父母已经花一公斤黄金的钱,为林仲平在先达市买了一套房子,并用他的名字办理了购房手续。

先达在棉兰和实武牙的之间,是北苏门答腊省第二大的城市,距离美丽多姿的旅游圣地多巴湖不太远,五六年前林仲平读高中时曾经在先达住过一段时间,对那座城市颇有好感。

 现在,父母为了能让他回去帮忙家里经营,居然为他在先达买了房子,心不可谓不诚,代价不可谓不大。人非草木,岂能无情,林仲平也不禁为父母的良苦用心所感动。但是,他在自己内心回荡的还是那句话:既然已经离家出走了,那么,倔就倔到底!混不出名堂,即使在外讨饭也心甘情愿了。

虽然抱定了不妥协的主意,但是林仲平也不得不回家一趟,原因是哥哥要结婚了,他在信里要弟弟届时无论怎样,都一定要回家出席他的婚礼。这是哥哥及全家的大喜事,身为兄弟,毕竟有着手足之情,林仲平于是欣然答应前往祝贺。不过,他也回信提出了自己的两点要求:

其一、请父母把为他在先达买的那套房子出售转让给别人,并拟定好一套文件,他到家后立即签字画押;

其二、卖房子的钱,除了替他买一张往返雅加达的飞机票外,剩下的无论多少,自己分文不取。

提到自己年轻时的倔脾气,林仲平哈哈笑着说:“当时我在雅加达除了那辆摩托车之外,基本已经是一贫如洗了,所以我对哥哥讲,你先把往返机票买好寄来我就回去。”

大哥把机票寄来了,林仲平如期回到了实武牙。

进了家门,他马上感觉到,和他出走以前截然不同的是:所有人都对他分外客气,客气得让他都有些不自在。

他难免有些尴尬,觉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还有家里的那些亲戚朋友,都是为哥哥的婚事而来的,可是大家的注意力,分明都在他的身上。

果然在他坐定之后,母亲就拿出了在先达为他买房子的那份契约。

那是一座设施齐备、宽敞明亮的住宅,并且确实以他的名义办好了手续。

母亲希望他参加了哥哥的婚礼之后,就去看看那座房子。

“我选了很久才买下来,包你一定会满意的啦!”母亲对他说。林仲平微笑着向母亲致谢,但明确表示他不会去看房子,也不要那座房子。

母亲还是再三劝说,亲友们也在一边劝他不必太过认性,——“哎呀,还是回来算啦!不然将来后悔来不及了。”

林仲平当时在心里感到有些好笑:“呵呵,这不过是诱饵而已!我走出去,好坏都是要自己讨生活,一点也不想在家里从父母这儿捞上一笔啦!”他摇摇头,坚决地说:“放心吧,我不会后悔!那座房子我不会去看,更不会去住,我写信已经和哥哥说过了。这次回来,一是为哥哥的婚事,二是来签字把先达的房子卖掉,我只要一张返回去的机票,剩下的钱,多一文也不要。”

无论大家怎么劝,林仲平仍然没有一点动心的意思。

父母不得不按他的意愿行事。

文件签了。

房子卖了。

卖房款中他只要了一张机票的钱,其余全部留给家里。

林仲平参加了哥哥的婚礼。

婚礼的场面和隆重热烈,全家处处洋溢着喜庆。林仲平也由衷为哥哥高兴,但在亲友心目中,还是免不了为他这个二公子不能留下而感到遗憾,尤其是父母的心情更不平静。

过去的一切都已结束。

哥哥新婚的第二天,林仲平再次踏上了返回雅加达的行程。

林仲平第四章  香港“黑市林”之一
十个金戒指

回到雅加达,林仲平的感觉踏实了不少。这次回去,他算是彻底断了自己的后路。

每当夜幕降临,市区灯火如海,林仲平凝视着灿烂的夜色,思绪又飞回千里之外:我如果继续留在家乡又能怎样?开弓没有回头箭,不到黄河不死心。可是我即使到了黄河,也不会死心呢。

他想起在实武牙读中学时,一位文史知识相当丰富的华侨老师,在给同学们讲述 “破釜沉舟”和“卧薪尝胆”这两个成语典故时,专门讲了西楚霸王项羽打仗破釜沉舟,以及越王勾践为了复国卧薪尝胆的故事,并让他们抄写了一副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老师要他们以此牢记笃志和毅力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

现在,林仲平又在脑海里反复默念着上述对联,愈加佩服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人物的文韬武略。他想,如今我这是破釜沉舟了,虽然有那么一点贫困、茫然、无助,但是离卧薪尝胆的境遇还差得很远,我的“百二秦关”、“三千越甲”在何处?哎呀,还是不必多虑了——车到山前必有路,我一定不会永远这么窘迫。

    他还是住到那个简陋的大房间里,继续四处找寻工作的契机。

    那段日子,他始终没有找到一桩体面的工作,仅仅干了一些零星的小活,勉强解决自己的温饱而已。尽管如此,林仲平再也不想做家里土产杂货那种平淡无奇的生意了,他认为那只是商场上一种低水平的重复,早已使他丧失兴奋点了。林仲平提醒自己耐住性子,要像个森林里的狩猎者那样,静静等待着出奇不意的机会,他渴望发现目标而纵身一跃,扑过去奋勇博杀,但同时更要注意四下观察,不放过身边出现的任何动静。

    1974年2月的一天,林仲平从房间里出来时,天已大亮。

    头一天的活计让他睡了一宿还没解乏。如果随便睡的话,他还能睡上两三个小时。可是现在他没心思睡懒觉,冲了凉,他又骑着摩托车上街了。

    今天雅加达的街市可真好。阳光明媚但不灼热,鲜花在树上招手,成群的燕子在巨大的建筑物附近欢快地飞来飞去,公共场所人们相互照面,点头微笑,轻声问好。

    这一天,通过实武牙的同乡介绍,林仲平结识了一位名叫张廉德的新朋友。

    这位张廉德先生也是实武牙人,曾经在实武牙担任过一所华人小学的校长。1966 年以后全国所有华校都被政府关闭接管了,教书出身的张廉德便来到雅加达开了一爿金店,做起了买卖黄金首饰的生意。这位张先生比林仲平大16岁,当时已年近不惑,是个热心而又仗义的中年汉子。

张廉德和林仲平交谈一番之后,大感投缘,对这个年轻人身上所蕴藏的气质和胆识非常欣赏,他当即邀请林仲平到他的店里来帮忙。林仲平便跟着张廉德,一边打打杂,一边在张的带领下不断出门四处跑码头、认同乡、交朋友,并渐渐熟悉了金银首饰这个行当。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列开行的火车,那么它的轨迹,就如同火车的轨道,纵横驰骋之际,只需在某个关键的地方搬动一个小小的道岔,很可能就完全改变这列火车的方向,其终点也就大相径庭。

在雅加达有机会和买卖黄金打交道,成为林仲平人生轨道上的一个节点,而那位带他入行的张廉德先生,便是第一个在他从商路上搬动道岔的人。

那段日子,这两人朝夕相处,无话不谈。张廉德当然看得出林仲平胸怀大志,绝非庸常之辈,一定不甘愿久居人下做个马仔小厮。得知林仲平也想做金货生意但缺乏本钱时,张廉德拿出了一包黄橙橙亮闪闪的金戒指。

“我这里有批金货,这包金戒指一共十个,在雅加达以外的小地方很好卖的,你先拿去,算我赊给你的。什么时候卖掉了,再还本钱给我。”张先生说着,便把那包金戒指递到林仲平手里,无须字据,也不用打收条:“你只管拿去好啦!我相信你的为人。”

    张廉德的豪爽仗义,使林仲平喜出望外。他感叹道:“在当时,能拿到那十个金戒指的货,对我来说真好比雪中送炭。但我更感激张先生对我的这份信任。万事开头难!呀——人在一无所有的时候,能获得别人家的欣赏是很幸运的事情。这也叫贵人相助,所以我一生都感激张廉德先生。”

    林仲平把这十个足金纯正、成色优良的金戒指带到了雅加达郊外,这些戒指做工精致,款式新颖,颇受印尼乡下一些有钱人家太太小姐的青睐。

    十个戒指,很快出手,林仲平净赚2万5千盾。

2万5千盾在1970年代,相当于今天的2条(吊)多(港币2000元),虽然不是大数目,却是林仲平独闯江湖挖到的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他由此信心大增,斗志更旺。

    在印尼广大城乡,当地各民族对于黄金制品的喜爱差不多和华人一样无以复加,该国一共有40家大中型金饰制造公司,还有2000多家小型金饰制造商和数不清的零售商。

    黄金显得温暖而高贵,也象征太阳和富足,所以,印尼人以及当地华人一向视买卖黄金为一项重要投资,家庭条件稍好的女性,耳环戒指项链等金饰品更是人人必备。民间如此,官方也是这样,比如说,位于雅加达市中心独立广场公园内的那座著名的民族纪念碑,其顶端也是由一个用35公斤黄金制成的火炬雕塑来装饰的,以此象征着印尼的独立精神。因此,印尼一直是东南亚最大的金饰制造国家,市场公开以及民间地下的的黄金生意十分活跃。

    林仲平头一脚踢开了,接下来,他又连续做了几笔这种倒买倒卖黄金饰品的生意,顺风顺水,获利颇丰。

    有了一些资本和经验之后,他开始把黄金买卖的触角伸向了印尼附近那个富裕文明的小国新加坡。

林仲平第四章  香港“黑市林”之二
这个时期的港口国家新加坡,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黄金分销中心之一。其黄金饰品主要来自马来西亚、加拿大、意大利等国,而且超过90%的黄金饰品都转口销往其它地方。在林仲平看来,新加坡的黄金饰品琳瑯满目,极为丰富,能够满足印尼这个多元种族社会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他坐飞机去了新加坡,通过朋友介绍在那里买上一包黄金制品,再带回印尼批发销售,生意相当好做。

    去了几趟新加坡后,林仲平听说香港这个自由港的黄金制品比新加坡还要便宜丰富,便又带了6万港币马上前往香港。

   “那时候噢!从香港带黄金回印尼卖最划算。比如说呢,同样一块金,我在雅加达倒买倒卖,利润最多只有两成到三成,从新加坡倒回来卖利润可能有四五成。而直接从香港拿货回印尼,利润一下子就会达到一倍可能还多。”林仲平回忆说。

    我们问:“那时候香港的金价何以如此便宜?”

    林仲平侃侃而谈道:“香港本是个自由港,它的黄金市场已有90多年历史。1974年以前,香港没有开放黄金市场,东南亚地区走私的黄金,主要经过澳门,走私进入香港,使香港成为东南亚地区的黄金集散地。1974年之后,港英政府取消黄金输出入香港的禁令,开放黄金市场后,香港直接从欧洲进口黄金,利用时差与欧美黄金市场接轨,承接欧美黄金交易业务,使一大批、也包括我在内的国际金商进入香港。”

    当林仲平往香港跑了几次的时候,便幸运地遇到香港政府撤消了对黄金进出口的管制,此后香港金市发展极快。更由于香港黄金市场在时差上刚好填补了纽约、芝加哥市场收市和伦敦开市前的空档,可以连贯亚、欧、美,形成完整的世界黄金市场。优越的金融政策和地理条件促使香港以此成为世界主要的黄金市场之一。”

    不过,林仲平那时候还不是金融大亨,只是一个跑单帮的黄金“小倒爷”,但他头一回去香港,用6万港币趸了一批货,回来后不到两个月即出手卖完,一下子就赚了五六万。

    想起当年初出茅庐时的业绩,林仲平现在还是两眼放光:“这在30年前,也算是一个不小的成就哦!”

    之后几年,林仲平开始来回穿梭于印尼与香港之间,为了这桩诱人而又充满风险的黄金买卖,从此一发不可收。

 玩的就是心跳

    1974年夏天,林仲平又一次来香港进货时,踫到一批香港人准备移民加拿大。这批人中,有一个他认识的开金店的。两个人虽然认识,但在此之前也只打过一次交道,林仲平有一回来进货,曾在何老板这儿做了一单小生意。

    这一次何老板看见印尼来的林仲平,又仔仔细细打量他一番,然后单刀直入地对他说:“林先生,你来的正好,我家现有存放了半个厅(半间房)的金货玉器打算全部转让给你,你要不要?价格好说,很优惠的。”

   见林仲平一时还有些摸不着头脑,何老板便解释道:“我就要全家移民加拿大了,家里开的首饰加工厂要清盘关掉,存放的金货当然也要转让了。我感觉你这个人不错,够朋友,就想转让给你。你放心,我何某人很爽的,就是以跳楼价让给你啦!”

    说着,何老板就带他去厅里看了货物。

     林仲平跟着进到那间20多平方米房子,何先生一开灯:哇塞!简直叫人眼花缭乱。

    房间里果真堆放了半屋子的首饰。有戒指、项连、耳环、手镯、玉石、宝石、小钻石。这些东西大部分已经是成品,有的还是未加工好的半成品。

    这太出乎意料了,他都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林仲平暗暗估算了一下,这些货在香港至少价值将近二百万港币,以他现在那点实力,根本没办法吃下来。

    见林仲平在那儿默不做声,何老板笑了:“怎么样?林先生,你看我的货好吗?喜不喜欢?”

    林仲平诚恳地说:“喜欢,你的货真的不错。这些货我都想要,可是我没那么多钱。”

  “你有多少钱?”

  “我只有五、六万港币。”

林仲平心想,对方一听他才这么点本钱,肯定会叫他一走了之。

 “唔……只有这么一点……”何老板低着头盘算了片刻,又抬起眼睛盯着他问道:“那么,如果你把这些货全都拿去,我就以最优惠的价格,只算200万港币给你。但我的款子你什么时候可以还给我?”

林仲平想了想,老老实实地回答说:“嗯——大约八个月到一年以内吧。”

   “那么好啦!林生,我信得过你。”何老板爽快地一摆手:“货点清一下,你都拿去吧。”

    天下还有这样的好事!林仲平的心禁不住一阵狂跳。他压抑住自己,尽量不让激动的表情在脸上过分地流露出来,但他说话的声音,仍因这意外惊喜变得昂扬而又振奋:“好的,那我们就一言为定!谢谢何老板厚爱,一年之内我无论如何绝对会把你的货款还清!”

    就仿佛买了一张彩票便中了巨额大奖一样,林仲平这回在香港的奇遇,真可谓运气来了,门板都挡不住。

     读者诸君可能有所不知,何老板那堆了半厅金货,之所以如此便宜就转让给了林仲平,除了他们俩人的缘分之外,还有一个大背景是:1970年代,香港经济开始起飞,港民渐富,各行各业的人们伴着岛上经济的迅速繁荣,都掘满了自己的“金桶”。随之而来的是数以万计的小业主、大富豪们的家属手头开始宽裕,作为富贵象征的黄金已不足以满足贵妇人阔小姐们的奢好,她们把可炫耀的购物的目标转移到钻石和珠宝身上,黄金制品因此一度乏人问津,价值自然跌落不少。再加上何老板急于出国定居,他的货自然十分便宜。而此时在印尼等东南亚国家,黄金饰品依然大行其道,这样一来,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刚好都让林仲平非常幸运地占了先机。

    这批货,被林仲平带回印尼后非常热销,很快就以3到10倍的价格全部脱手—— 那真是日进斗金的好时光啊!

    林仲平没有食言,说好一年之内还款,实际上才刚刚过了三个月,他便把何老板的100 多万货款如数奉还,而这一桩生意,即让林仲平本人——差不多赚了几百万港币。

    此时,刚满23岁的林仲平,自去年10月赤手空拳手离开家乡实武牙,独自闯荡雅加达至今还不到一年时间,就从一个一文不名的毛头小伙儿,变成了拥有几百万身家的商场新贵,——其间魔术般地变幻,连他自己都觉得恍然如梦。

    每当林仲平腰缠万贯、西装笔挺地置身于香港这个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一想起自己不久以前还在帮忙父母在印尼苏岛小城实武牙开杂货店,他就不禁感慨丛生: “如果继续在家里经营土产杂货,我林仲平何年何月才能积累到今天的资本啊!”他又想起家人和亲戚朋友对他离家出走的规劝,以及以家里为在先达买的那座房子的诱惑,忍不住又暗暗发笑:“啊呀呀!还是中国古代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那句口号话说得好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燕雀焉知鹄鸪之志!”
    但是,在这迅猛暴发的背后,林仲平其实也经历了几番险象环生的考验。

林仲平第四章  香港“黑市林”之三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说一说他历险的经历。

   林仲平要从香港将那些通常以盎司、克拉这种微小重量单位计价的黄金、钻石,分期分批带回印尼,当然不能像运普通货物那样从海港或机场托运过去。他只能自己坐飞机往返两地,每次带上几公斤,一趟一趟带回去。

    我们知道,除香港这个全世界的自由市场对黄金进出海关没有限制外,其它国家和地区无一不对黄金进口课以重税,林仲平所在的印度尼西亚自然也不例外。自印尼独立之后,该国几十年来一直实行征收10%的黄金进口增值税政策。这项政策无疑对其国内从事黄金首饰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令众多商家十分不爽。直到 2001年,印尼政府为理顺黄金进口的渠道,提高本国黄金首饰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才釆纳了世界黄金协会和印尼金饰珠宝业商会(APEPI),提出的停止征收10%的黄金进口增值税的建议,决定于当年1月1日停止征收这项税款。

    然而在此之前,该国很多黄金首饰公司为逃避税项,都是通过走私来进口黄金的。

   林仲平那时候每周往返一次雅加达和香港。

   那一次,他带钻石回印尼,乘坐的飞机从香港启德机场升空后,刚刚飞了几分钟,机舱里便响起了机长冷静而严肃的声音:

    “各位乘客请马上系好安全带,刚才接到地面安检人员通知,本次航班有可能被人安放了炸弹,现在紧急返航接受检查。机上所有旅客下飞机时不得携带任何行李,请大家务必保持镇静,一切行动服从乘务员小姐的指挥。谢谢合作!谢谢!”

    飞机调转航向,两边翅膀先后倾斜盘旋着下降,机舱内随之响起一片嗡嗡叫的说话声:

“啊,天哪!怎么会这样!”

“这是哪个该死的家伙干得蠢事!”

“不要说话,快祈求上帝保佑吧!”

……

    林仲平没有说话,他的眼睛死死盯住头顶上方的行李箱,那里面有一只小公文箱是他的,而箱子里装了几十粒钻石和两三公斤黄灿灿的金首饰。

    飞机还在盘旋,忽左忽右,忽然下隆又忽然拉起,颠簸中,有人晕机了,脸色煞白,对着废物袋哇哇叫着狂呕不止。

    林仲平闭上眼睛:“唉!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我林仲平的运气总不至于那么衰,一切顺其自然吧!”

    他虽然在心里不住劝慰着自己,但喉咙间还是紧张的一阵阵发干,手心里也好像攥出了汗水。

    飞机终于平安落地。

    机场跑道上,十几辆消防车、救护车呜呜叫着蜂拥而至,大批荷枪实弹的警察也赶过来,在几十米远的地方将他们乘坐的这架飞机包围起来。接下来,少不了一番翻箱倒柜的大检查,林仲平更紧张了:“行李不让带下去怎么办?我这放钻石黄金的公文箱放在飞机上肯定会被检查人员打开,而一但打开,百分百有可能不属于我了……这样一来,也是后果不堪设想啊!”林仲平只觉得心都跳出来了,后背直冒冷汗。“哎呀,无论如何还是要把这箱子带在身上!”这时,旅客们纷纷站起身要下飞机了,林仲平趁着机舱内一阵忙乱,迅速打开行李箱取出箱子拎在手上,他硬着头皮往外面走,一步、两步、三步,来到重兵把守如临大敌的门口……谢天谢地!——不知何故,居然无人将他拦下。机场安检人员足足折腾了两个多小时,才证明飞机上没有炸弹,飞机重新升空,令人恐怖万分的传闻只不过虚惊一场。惊魂未定的林仲平再度登机,身上所带的钻石黄金总算安然过关。

    回首往事,林仲平至今仍然感叹:“那时候,心脏承受的压力非常人所能想象啊!”

    想当年,林仲平在多次往返香港的旅行中,还有一个难题是:带了这么多的金货到雅加达后,怎样出去而不被没收和罚款?他知道,只要有一次把他带的那些东西查扣没收了,就会叫他赔个血本无归。好在林仲平跑来跑去,已经与机场有关人员建立了关系。在印尼这个腐败盛行的国家,大多数处世圆通又出手大方的华人商家为了生意好做,全都练就了一套对付那些政府官员的方式,林仲平虽然年轻,那一套手段也不得不学会操作,并且玩的得心应手。因此,他从香港带金货返回印尼雅加达,每次过关,都是有惊无险平安出入,未遇到过太大的麻烦。

    行文至此,我突然想起曾经读过的一个叫姜麟的人写的一首诗:

 

    怀匕入虎穴,

    无畏昂我颅。

    刀锋读指纹,

    血冷志愈疏。

    天地赌一掷,

    富贵险中求。

    气盛行乃壮,

    定当展宏图。

 

    从某种角度上讲,本书主人公林仲平先生30多年前所经历的这些,玩的就是心跳,——不也正好印证了诗中所言的道理和那种舍命敢搏的气势吗。

     做完了香港金饰店老板何先生这一单生意之后,林仲平胆大心细,仗义守信的名声,很快在香港有关黄金珠宝市场的朋友圈子里传开了。  他的人气愈发兴旺,更多因为移民国外或者别的原因需要清盘的业主找到他,甘心情愿以很低的价格把自己的存货全部转让给他。

    大约有三四年时间,林仲平豪气冲天驰骋香港,不断前往“扫货” ——就是把别人整个店铺剩余的货物一扫而光,再倒运回印尼批发给那里的商家出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香港经济最辉煌的黄金时代,它的制造业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起步,到此时已经形成巨大规模——先是电子收音机、原子粒收音机,后来是塑料、塑料花、假发,再后来又是电子表、小家电等等,一直发展起来,许多产品的出口金额或出口数量都已名列世界第一位。当年的香港之所以如此幸运和繁荣,后来有人就此分析认为:“整个世界进入二百年以来最长的和平时期,美国经济呈现强大的引导力量,在东亚,中国大陆正陷入计划经济和“文化大革命”的泥潭之中,日本隆然崛起,韩国、新加坡及台湾地区等“亚洲四小龙”相继繁兴,在这种大格局中,香港以它绝佳的地理位置和微妙的政治角色,成为远东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自由港口和金融、物流中心。在这个时代里,一个商人的命运往往是水涨船高,而其事业的格局大小,则与他所从事的行业有很大的关系。”

     直到八十年代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珠江三角洲和内地一下子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兴建了数不清的工厂,香港的上述优势才开始走下坡路。

     而林仲平在香港做生意的七十年代,则是这颗“东方之珠”综合性发展的“花样年华”,服务业、金融业、旅游业全都开始蓬勃起来——工作非常好找,制衣厂订单不绝,工厂加班乃常见现象,传闻只要女工肯加班,老板会用车送她们回家,可见当年繁盛境况。每个人只要肯干,不仅收入有保障,而且很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林仲平的父亲原本就来自广东番禺,全家人在家里一直说的是粤语白话,——和香港人说的方言几乎一模一样,相同的语境以及从小在自己家十分熟悉的岭南人的生活习俗,使得林仲平每次来香港都仿佛如鱼得水一般亲切自在,与港人交流毫无障碍。

    那几年,温文尔雅甚至有些腼腆的印尼华侨林仲平,在香港地下黄金珠宝市场叱咤风云、左右逢源,他逐渐有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绰号——“黑市林”。

     让那一帮朋友想不到的是,仅仅几年之后,这位香港有名的“黑市林”,又与时俱进,摇身一变,成为印度尼西亚黄金期货行业的开山鼻祖和操盘泰斗。

林仲平第五章:期市汇市冲浪弄潮之一
乱世中的商机

林仲平最早涉足期货行当,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因天下大乱而出现的一个契机。

让我们回顾一下从1978年到1979年的这两年里,全世界——特别是亚洲国家,都发生了哪些风云变幻的大事。

历史总是充满着几分说不清的神秘,比如在我们所要说的那个年代,那些非常事件仿佛是不约而同,接二连三地在这两个年份里集中暴发。

先从1978年说起。

——在世界人口最多、亚洲举足轻重的中国,这一年12月召开了共产党夺取政权以来最有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从此左右政局幕后掌舵20年,开始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并由此结束贫困,走向富民强国之路。

——就在中共关门开大会的同时,1978年12月 25日,她的邻国越南发兵攻打柬埔寨,20天内便占领该国首都金边及各主要城镇。

此后,越南气焰更盛,再加上野蛮驱赶大批华侨,终于惹恼了从前的恩人老大哥中国,遂于两个半个月之后发起对越自卫还击战。1979年2月17日,中国17 万陆军从广西和云南两地挥师南下,一番激战,越北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所谓的几个越军王牌师都成了惊弓之鸟,溃败一泄百里。至3月16日 中国完成撤军行动,这场战争宣告结束。

——同样是1978年的年底,亚洲石油大国伊朗暴发了反对巴列维国王的伊斯兰革命,宗教领袖霍梅尼领导的群众运动席卷全国。当美国明显看出国王注定要失败后,便开始笼络国王任命的巴赫蒂亚总理,并帮助国王安全地离开伊朗,想以此来缓解伊朗国内的矛盾。但是巴赫蒂亚也迅速被推翻,美国在伊朗的势力急剧下降,从而引发第世界二次石油危机。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

到 1979年11月4日,在德黑兰更发生了伊朗学生占领美国使馆、扣留52名美国人质的恶性事件,美国大为光火,停止进口伊朗石油,冻结伊朗在美国的资产,宣布与伊朗断交,并在之后派出特种兵部队坐飞机前往营救,但因飞机在伊朗境内遇到沙暴天气而机毁人亡。从此,美伊关系进一步恶化,直到现在仍极端仇视,都恨不能一口水吞了对方。

这期间,本书主人公林仲平先生所在的印尼,却是既无战乱亦无天灾,那么,它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发生了印尼盾突然贬值的经济事件。

原来,自苏哈托总统执政后,为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外汇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印尼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和促进外贸出口的措施,大力开展对外贸易,开拓国外市场。特别是鼓励非石油、天然气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为了提高印尼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扩大出口,减少进口,七十年代后期以来,印尼中央银行便多次主动将本国货币贬值。

1978年11月17日,印尼央行宣布即日起实行“政府管制的浮动汇率制”,将本国货币对美元汇率大幅下调,从415印尼盾兑换1美元暴跌至625盾兑换 1美元。一夜之间,印尼盾狂贬33.4%,这使得以外币结算的许多工厂损失惨重,几乎有破产之虞。

印尼盾之所以如此大幅贬值,除了受上述所说的国际局势动荡的影响外,更主要是缘于政府坚持实施的这项对外贸易政策和战略。比如在此之后的这种货币贬值的做法,虽然让一些靠进口原料生产的工厂主以及银行的众多储户恼怒万分,惊恐不已,却使国家出口大增,外汇收入增长不少。而且在此之后,由盾币贬值以及黄金走俏造成的紧张形势,又让林仲平等少数嗅觉灵敏、先知先觉的商人,抓住了另一个重大的商机,并随之在印尼金融界催生了一个新的行当——黄金期货买卖。

如果要交待林仲平先生从事此行当的宏观背景,就有必要在这里叙述一下——1979年前苏联入侵阿富汗的那场战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苏联推行勃列日涅夫的全球战略,加紧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为实现其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亚枢纽地区的战略企图,从1973年起对阿富汗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渗透。1978年4月,苏联支持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军官发动政变,夺取政权。1979年9月,阿人民民主党内部发生火并,政府总理阿明杀死党的总书记塔拉基,自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总理。阿明上台后试图摆脱苏联控制,声称要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苏联担心失去对阿富汗的控制,决定采取军事行动,发动大规模入侵。

1979年12月27日晚7时半,当苏农业代表团与阿政府官员正在宴会上频频为“友谊与合作”干杯时,事先隐蔽集结于阿首都喀布尔机场的苏军第105空降师,在克格勃特工人员的引导下,突然对喀布尔备战略要点实施突击。首先夺占电报大楼,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同时占领阿明官邸,将总统阿明及其家属当场击毙。28日凌晨,苏联红军10万地面部队在航空兵掩护下,越过苏阿边界,实施钳形突击,长驱直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对阿富汗的占领。但是,强大的苏军也从此陷入了美国支持的阿富汗抵抗组织游击战的泥潭,最终无功而返,奏响了苏联解体前南下扩张的最后一曲挽歌。

闲话少叙。

再说苏联入侵阿富汗一开始,国际社会震惊不已,纷纷声明谴责,而国际黄金价格则因此一路飙升,象大风中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扶摇直上。

在1979年11月时,国际市场上的金价还只是400多美元/盎司(盎司系英制常衡重量单位,1盎司=28.350克), 12月27日苏军侵阿战争一暴发,金价立刻以每日30--50 美元的幅度飙涨。 到1980 年的1月21 日,便狂涨到每盎司850 美元的历史高点。国际形势极度紧张,使得黄金市场几近疯狂。有人曾经计算过,那时每盎司850美元的价格经过通货膨胀调整后,相当于2001年的1824 美元,即使以1980年的平均价格615美元计算,也相当于2001年的1320美元!

如此一来,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不得不出来打压金市,表示一定会不惜任何代价来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当天收盘时金价便下跌了50美元。 第二天金价又重挫145美元,那段日子,整个黄金市场波澜壮阔的行情,犹如公园里呼啸翻行的过山车,刺激得让人忍不住尖叫起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

仲平第五章:期市汇市冲浪弄潮之二
 
     原来这黄金价格历来有“事来疯”之说,所谓“盛世藏古董,乱世藏黄金”。尽管人类早已进入钞票时代,但从全世界来看,黄金仍是通行无阻的投资工具。因为黄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流动性很好,或者说它的变现性很好。

请允许我们在这儿介绍两个概念:其一,所谓的变现性很好,只要纯度在99.5%以上,或有世界性信誉的银行及黄金自营商的公认标志的黄金,不论你携带到天涯海角,都能依照当日伦敦金市行情的标准价格出售。其二就是它打折少,比如你去当铺当东西变现的时候,打折率最低的产品肯定是最好的。曾听一位开当铺里的人讲过,所有当东西的产品,黄金是贬值率最低的产品,不超过10%。任何其它产品,包括你开了一辆价值150万元的“大奔”(著名的奔驰轿车),停到当铺,50万现金拿走,车留下。但是你当价值100万元的黄金制品,则可以拿走90万现金。

我们前面所回顾的1978年到1979年国际间发生的种种争斗,可谓战云密布、硝烟弥漫,显然是个典型的乱世。然而,战争阴云带来的惴惴不安中,黄金的光芒却愈发夺人眼目,魅力四射——它在那个时候又一次成为投资人安全的天堂。

乱世纷纭虽然不象歌舞升平那样令我们赏心悦目,但对于少数能够时时把握机遇的非凡之人来说,却是他们横空出世、大显身手的“良辰美景”,中国自古有言“乱世英雄起四方”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中国如此,印尼也是这样。

几年来往返香港于雅加达之间做黄金珠宝生意的林仲平,事实上这时候也遭遇到盾币贬值的冲击。不仅如此,在促使林仲平下决心改弦更张投身金融业的各种因素中,还有两个来自他做黄金买卖遇到的具体问题:

“第一,我每次这样从香港带货进来,风险很大不说,即使赚了不少钱,到头来也只是一个跑单帮的,不能公司化运作,就很难把规模搞大。第二,我拿货进来,都是批发给各个店铺,可那个时候呢,按照印尼金店行业约定俗成的规定,店主还给我们供货商货款的期限很长,往往要两年之后才能够付清,我开玩笑对他们说,爷爷进了货,还款的时候孙子都做掌柜了。哈哈,这当然是夸张说的,不过也说明还款速度实在太慢了一点!而盾币一直在贬,你说我做下去还有意思吗!”

宏观局势的危机加现实遇到的困境,让倒卖黄金珠宝的“黑市林”感到有些此路不通了。

仲平第五章:期市汇市冲浪弄潮之二

但是,他身上那种天生的应变能力和敏锐,使其在这动荡不已的市场上发现了一个转危为安的天赐良机。确切地说,是他察觉到了将一种新行当或者说商机引入印尼的必要性。

这个新的行当,就是黄金期货。

2005年,林仲平在接受印尼华文媒体《世界日报》记者陈春钿的专访时,也谈到了当时的有关情况:

 1979年尾发生苏联入侵阿富汗事件,印尼盾也持续贬值了50%,而黄金短时间对印尼盾暴涨7—8倍,只有卖家,没有买家。那时候我们所购买的钻石、金货多从香港来,都是以美元及港币结算,而所放之帐全是印尼盾,收回后仅能还一半之欠款,而黄金仅能还20%之欠金。

那时市场混乱,人心惶惶,大有盾币不值之说,导致印尼金融市场很需要一种叫人感到安全放心的保值工具,因而黄金期货适时诞生了。当时我的公司就是第一个把黄金期货交易引入印尼的公司。试想,任何人都可以只花交易额1%到3%的按金就可达到保值目的,所买的金数字当成金本位。比如一个人拥有100公斤黄金,就永远有此100公斤的数目,仅支付些微小利息。如此,无论买入价格若何,既当买入金本位即是,所以黄金期货的大作用是属于保值形的,如有投机者将其衍生成投机或赌博工具就不能一概而论了。

 1979年至1980年,无疑是引发林仲平进军金融业的一个标志性年份。

他摇身一变,在买卖黄金这个行当,由一个拎皮箱坐飞机跑来跑去的现货交易商,升级为一个在公司里摇控操盘的期货交易商。

林仲平第五章:期市汇市冲浪弄潮之三
有形变无形

1980年,当林仲平在雅加达开办全国第一家黄金期货交易所时,整个印尼对于这种交易方式还鲜为人知。

林仲平本人原本对期货交易也不熟悉,但是他聪敏好学,这几年跑香港也曾去港岛早期的商品期货市场“泡”过一段时间;兴趣所至,加上遇事喜欢琢磨,刨根问底,使其对期货这个与传统的现货交易方式大相径庭的“另类” 市场 ——诸如保证金, 合同单位, 交割月份, 最低波动限, 期货交割, 佣金, 日交易量, 委托指令等操作规则和业务流程有了相当的了解。

现如今,有关期货交易方面的各类工具书比比皆是,互联网上关于期货的各种常识问答也是铺天盖地。在采访林仲平之前,我们已查阅了不少资料,但却被一大堆艰涩而枯燥的专业术语搞得云苫雾罩,不知所云。比如,国内某大网站财《财经纵横》栏目对期货的起源有这样一段解释:

 美国最早的期货商于1851年引进远期合同;1865年推出标准化合约,实行保证金制;1882年允许以对冲方式免除履约责任;1883年成立结算协会,对冲机制基本形成;1925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结算公司 (BOTCC)成立,现代意义上的期货结算机构由此初具雏形。

 看了半天,我只能套用当今网络语言极为流行的一个字说:“晕!” ——试问读者诸君,如果象我一样不是干金融这一行的,看罢这段文字,能否不“晕”?呵呵,不“晕”才怪!

见到林仲平,我们跟他讲了上述困惑,林先生哈哈大笑:“那么好!我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一谈起自己多年来心摸爬滚打、烂熟于心的行业,林仲平不由得来了精神,柔和的眼睛顿时睁大了,陡然间散发出锐气逼人的光芒。他的语调依然平和,但却变得更加流畅清晰、如数家珍:简单来说,商品期货的起源地就是美国芝加哥了,时间大约是160多年前。当时应该是因为交通不便什么的,所以当地的农作物很难卖出去。直到一些精明的商人来到这里,和农民提前签订一个的第二年的销售合同,在这个合同里,农民按约定的价格把刚刚播种到地里农作物,就当作是明年的收成买给了商人。这些商人呢,再把这份合同也就是契约拿到大城市去买卖,博取更多的利润,就这样,所谓的远期合同就出现了,也就是现在商品期货交易的雏形。后来,商品期货的品种又逐渐扩大到米糖、大豆、金属、石油等等。

 再后来呢?——又出现了合约标的对象不是实物商品,而是证券;货币、汇率,利率等传统金融商品的金融期货以及股票指数、债券、期权等种种衍生品。怎么形容?——噢!还用中国的成语概括最好——就是包罗万象、洋洋大观。

 你们知识分子肯定懂得,人类发展进程中,政治和经济社会的许多事物,都是由初级变高级,由简单变复杂;商业活动、贸易往来更是这样——从以物换物到货币购物,从现货交易再到远期交易,直至期货交易,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林仲平第五章:期市汇市冲浪弄潮之三

 我的公司1980年开始搞黄金期货的时候,也属于商品期货的范畴,搞到 1984年又再发展为金融期货,逐渐形成系列,这也叫做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吧。

 香港的黄金期货市场是1980年的8月19日开始挂牌交易的,一个月后,林仲在印尼雅加达开办的黄金期货交易所亦正式开业,并先后与香港的新鸿基、上海汇丰银行、洛希尔父子有限公司等几家从事黄金交易的大机构,形成业务往来互动的关系。

1980年代的印尼,经济活跃,市场还相当繁荣,已经有钱的人很多,努力赚钱渴望发达的人更多。而这一年又是国际金价起伏变化最大的一年,对于只要方向正确,买涨买跌都能赚钱的期货市场来说,这种起伏越大,行情就越好。所以,林仲平开发的黄金期货一出现,马上吸引了大量客户,人们虽然还不十分清楚这种交易方式的理论,但只需懂得能够保值或者赚钱,便兴趣多多,纷至踏来,就好象中国大陆的股市,90%以上的股民根本不懂股市原理,但只要知道怎么交易,就会有包括那些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在内的股民进来炒股。

林仲平的黄金期货一开张,大家很快发现,不管是为了体验新奇刺激,还是为了保值目的,抑或出于投机心理,都能在这个场所提供的交易方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途经。你可以亲自操盘,也可以经纪人即所谓专业理财师代理,在其协助下投单交割,交易所因此每天顾客盈门,人气十足。

生意好做,林仲平自然会趁热打铁,乘势而上,他的业务逐渐发展到雅加达以外的其它地方,把这种生意做到了泗水、三宝垄、棉兰、巨港、坤甸等大中城市。

 投资者如果进来我们的公司炒黄金期货,先要在我们这里开立帐户,签署风险揭示说明书, 交易帐户协议书等,授权给我们公司代为买卖合约并缴付保证金。我们得到授权后,就可以根据合约条款按照客户指令进行期货买卖了。

从1980年到1985年,我们在香港经历过五大黄金交易商的合作,他们把我们在印尼做的单子推向全世界的市场,生意最旺的时候,仅我们在印尼各地经手的单子,一天的交易量就有40吨黄金,也可以说已经对全世界的金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吧。

 林仲平慢悠悠地回忆说,如同说一桩家常里短的小事,从容淡定,波澜不兴。

由于缺乏直接的感性认识,我们很难用文字描述林仲平公司当时从事黄金期货交易的情景。但想象中,大致应该是这样的氛围——在上述城市或大或小的交易厅里,电话玲声此起彼伏,他手下的交易员们一个个动作敏捷、手脚麻利,与客户进行沟通时,言语委婉而条理清晰,态度柔和又不乏鼓动性,他们聚精会神的忙碌着,为每一分钟的价格变化下单、补仓和平仓。

时过境迁,一晃几年过去,林仲平经营的黄金期货生意再次面临新的转折。

这种转折,依然是和当时国际金价的行情有关。

林仲平第五章:期市汇市冲浪弄潮之四

      原来,这黄金价格自1980年1月21日涨至每盎司850美元的天价后,从此便跌跌涨涨,一路下行,到了1985年,国际金价跌到最低水平,每盎司在 308美元左右长期徘徊,仿佛“冬眠”在哪儿再也不动了。我们前面说过,金价起伏越大,期货炒家的机会越多,而金价一旦平稳没什么波动了,其市场行情也就有些无精打彩了。

 “1984年,当国际金价的变化比较小的时候,我们的经营就必须随之发生大的变化了。怎么变呢?——我们改做外汇交易市场。因为已经有了信誉和基础,我们的外汇交易业务也发展很快,现在,我们印尼千禧集团已经成好是印尼全国最大的外汇交易商之一。分布于世界各国与印尼各地分公司每天的总成交量,平均为3 万到5万手(张)单,在我们公司里流转滚动的资金,保守说也在4亿到5亿美元之间。” 林仲平先生告诉我们说。

  风险和收益,忍耐与决断

   鉴于金融期货乃是本书主人公林仲平先生的事业辉煌所在,而有关外汇市场方面的交易又是其中的重头戏,因此我们便不能不在这里说一说这个话题,——尽管这种话题可能有些枯燥,而我们也许说得不那么清楚。

    先原原本本摘抄几段专家给外汇市场所下的标准定义:

外汇市场,是指从事外汇买卖的交易场所,或者说是各种不同货币相互之间进行交换的场所。外汇市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
  贸易和投资
  进出口商在进口商品时支付一种货币,而在出口商品时收取另一种货币,这意味着,它们在结清账目时,收付不同的货币。因此,他们需要将自己收到的部分货币兑换成可以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与此相类似,一家买进外国资产的公司必须用当事国的货币支付,因此,它需要将本国货币兑换成当事国的货币。

投机
  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会随着这两种货币之间的供需的变化而变化。交易员在一个汇率上买进一种货币,而在另一个更有利的汇率上抛出该货币,他就可以盈利. 投机大约占了外汇市场交易的绝大部分。
  对冲
  由于两种相关货币之间汇率的波动,那些拥有国外资产(如工厂)的公司将这些资产折算成本国货币时,就可能遭受一些风险。当以外币计值的国外资产在一段时间内价值不变时,如果汇率发生变化,以国内货币折算这项资产的价值时,就会产生损益。公司可以通过对冲消除这种潜在的损益。这就是执行一项外汇交易,其交易结果刚好抵消由汇率变动而产生的外币资产的损益。

    外汇市场作为一个国际性的资本投机市场的历史要比股票、黄金、期货、利息市场短得多,然而,它却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今天,外汇市场每天的交易额已达 1.5万亿美元,其规模远远超过股票、期货等其他金融商品市场,已成为当今全球最大的单一金融市场和投机市场。

     除此之外,我们还查阅了有关外汇交易的其它资料,并且听过林仲平本人对它的解释。老实说,我们仍然不是很明白,但至少从中知道并归纳了以下几个概念:

    其一,与中国人比较熟悉的股票市场相比,外汇市场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每天早上9点半,千万双眼睛注视着屏幕,等待股票的开盘价,千万个脑子开始飞速地运转,计算着自己的浮动盈亏,下午3点半,一天的战斗结束了,千万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开始盘点或休息,这就是股票市场的写照。但股票市场是个相对封闭的市场,有固定的开盘时间和收盘时间,有固定的交易场所,有固定的清算中心,同一时刻同一只股票的成交是同一个价格。

    而外汇市场则是在全球24小时连续交易,交易者完全可以在场外借助于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彼此进行交易。它是一个公开透明的开放的市场。

     其二,股民在股市炒股,只能通过对一支或多支股票的低买高卖才能赚钱;而外汇市场的许多品种,却可以根据不同币种自由选择做多做空的双向交易。

其三,汇市的收益与风险要比股市高得多。相对于众多领域的传统行业而言,投机性极强的外汇市场,可谓金山银海,虎踞龙盘,诱惑在前,风险紧随,机会又在最后。

比如说,外汇市场每天平均波动大约100点,加上振荡,潜在机会约为200点。如果以1000美元做保证金进行交易,每天能实现5%的潜在机会,那么三年后你就会有100万。换一个说法,在外汇市场, 你用1000美元的保证金,半天就可能赢利1000美元,但也完全有可能输掉1000美元。

    作为一种买空卖空的交易,它可以先买后卖,也可以先卖后买,所以外汇交易市场无所谓牛市熊市,无论投入多少钱,若被市场完全吞没,不要觉得有什么奇怪。据统计,在这个市场上,70%以上的参与者最后离开时是输钱的。

林仲平第五章:期市汇市冲浪弄潮之五

      有人曾用充满感性的文学语言这样形容道:“它博大精深,就像大海,有时平静、温柔、美丽,能让人留恋忘返;有时却波涛汹涌,像恶魔一样能吞没一切毁灭世界;有时像微风徐来,泛起波浪,挑逗起人们的兴趣。利润就像海底的宝藏,非常诱人,但能得到他的只能是那些集勇气、智慧与毅力于一身的水手们,大部分人在寻宝过程中或许就被困难吓到打道回府,或许是迷失方向,永远在海面上漂着,不知归途不知目的地,或许冰海沉船,葬身海底。五颜六色的表与线就像海洋里的航线,尽管已有先人留下的航标灯等标志,但那儿仍然经常有暗礁阴流、飕风巨浪,变化无常,让你不知所措。尽管如此,魔力无穷的海底宝藏还是让人们前仆后继,乐此不疲。”

    1985年,林仲平的外汇交易机构开始运作了,此番在印尼金融市场再度做出的开先河之举,又使之成为印尼最早的专业外汇交易服务商之一。

     然而,在开业后的一段时间内,林仲平发现,前来了解行情、学习规则的人虽然不少,但最参与交易的客户并不太多。

什么原因呢?问题出在两个方面:

    一是当时国际外汇市场通行的交易程序及规则较为繁琐复杂。前来炒汇的客户如果离开专业外汇交易员的帮助和指导,便难以熟练掌握那些拗口的口令术语,因为容易混淆而无法亲自操作。那时候做外汇交易都是通过电话进行的,要求操作者必须反应相当快,一个电话过来,听到美元的汇价就要在一瞬间做出判断。如果忙乱中概念搞混了或口令喊不准,交易结果可想而知。

     二是交易门槛设置的太高,需客户拿出100万元才能开户,并且需要在银行预交占交易额5%的保证金,另外,每做一单,给交易经纪商所付的佣金也有些偏高。这样一来,从事外汇投资或投机的客户只能是那些财大气粗的有钱人,而把广大中低收入的普通人挡在了门外。

    “你们看现在的金融市场,一般来说,人们要去炒股票、期货、期权这些品种,通常需要大的投入才会有大的收益。但外汇交易就不同了,比如在中国一些地方的交易服务机构,区区500美金就可以投资了,所以才吸引了那么多人加入这个行列。不过当初的外汇市场并不是这样,是我最先改进了它的游戏规则,并在后来被国际市场通行的规定。”林仲平不无自豪地回顾说。

    他首先使交易程序化复杂为简单,同时对外汇市场的标价方法做了改进,让投资者根据数值大小进行买卖时的方向更加明确,用简单清晰的口令以美金为“标的”直接标价——美元对马克、对日元、对英磅、对港币等各种外汇进行交易。接着,林仲平又率先大幅度降低了客户准入的门槛:——拆小单位,将入场费、也就是开户资金,由100万降为10万,银行保证金由5%降为2%,佣金也相应降低,以吸引小户参加,使普罗大众也有机会进入外汇市场,看准时机小搏一把。

    上述带有林氏风格的交易规则,以其简便快捷、容易掌握,受到各方客户的普遍欢迎,在他公司的外汇交易量迅猛上升,国内外其它同类金融企业为吸引炒家,扩大成交量,亦逐渐采取了这套模式,林仲平作为改革者开始在国际金融市场崭露头角。

    后来,他又将股指、债券、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引入印尼,正所谓触类旁通,并增加开办了大豆、棉花、铜、石油、木材、白银等商品期货项目,基本上把金融市场的各个门类的“十八般武艺”全都操练得烂熟于心,因此成为业界颇具声望的金融期指交易专家。

   “你掌舵印尼金融期货市场这多久,能否向看这本书的读者透露一点交易赚钱的绝窍?”我们问林仲平。

    他眉毛一扬,爽朗地笑了:“呵呵!绝窍倒是没有,心得和经验肯定有一些。”

 ——我觉得做金融期货,大家都在收益和风险之间平衡,好像杂技演员走钢丝,通常都会在背后挂一条绳子,其实就是为了化解可能的风险。这里有一个关键点,主要看你以什么心态进来的,你是来投资还是来拚(投机)的?都要提前计算,一切风险都要计算在内。不是要你计算能赚多少钱,而是先要计算你能输得起多少。对于交易商来说,一个客户来了,我们应该知道他能承担多大的风险?金融期货做好了利润肯定大,但一个聪明稳健的炒家,首先应该学会逃跑和生存——如果亏了,怎样抽身。

 ——作为初学者,开始时千万不要贪心,交易追求少而精,而不是多而全,最好专攻一个外汇品种,先把这个做好,再扩展到其他外汇品种。不要把期望值定得过高,才有可能获取相对稳定的盈利。要注意严格控制每笔交易的风险,把每笔交易的风险控制在自己可接受的范围内。

 ——不管是客户还是我们做交易服务商的,我觉得最难控制的,还是在人性的层面上,稳定的利润,最终来源于一系列良好的品格。最重要的投机品格包括忍耐力、决断力和诚实的美德。中国古代成语中所讲的“小不忍则乱大谋”、“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强调的正是与决断的重要。面对市场的种种诱惑,缺少忍耐与决断,往往就是和利润背道而驰的根源。

           一口气说到这儿,林仲平严肃而诚恳地谈起了他旗下的千禧集团:“向客户提供出色的产品和服务,成为国际一流的金融企业是我们企业多年来追求的使命。我们之所以能够发展成印尼最大的外汇交易商,被政府信赖和社会尊重,实际上来自于我们始终把握的一个准则:简单来说,——就是不讲大话,决不向客户承诺我们做不到的事情。”

“比如有些公司的交易员为了吸引客户,往住会说得天花乱坠,说他们可以帮助炒家包赚不赔。那么我说你用什么包?拿你的脑袋包吗?假如有我们的交易员这样说了,我一定会请他走人,因为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在我们的客户中,也有人甚至合同都签了,保证金也交了,但是我们发现他心态不正,以为会包赚不赔,我们就劝他不必做了,收的钱宁愿还给他。”

林仲平总结说:“因为我们坚持做到了这一点,如果用100分来衡量一个金融公司的信誉和素质的话,那么我们的千禧集团就应该是85分。”

     一条印尼市场的金融大鳄就这样辗转腾挪、翻云覆雨,于汹涌波涛之中昂首浮出了水面。

林仲平第六章 如歌的行板之一
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时也蕴藏着甜蜜的爱。——(英国)萧伯纳

即使一个人在外面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如果没有家庭给他支持、休息和温暖,那么,他的成功也仅仅是霎那间的喜悦。——作者题记

摩托“骑士”的爱情之路

从某种角度上看,事业是展现在外面给别人看的,而家庭则在心里,冷暖自知。

如果把成功的人生比做一部交响乐,辉煌的事业固然是金戈铁马的华彩乐章,但情感和家庭却是温婉柔美、不可或缺的如歌的行板。

现在,让我们轻松片刻,从艰涩难懂的金融期货市场走出来,回溯一下本书主人公人生乐曲中的那段“如歌的行板”。

在林仲平的家乡实武牙市——东南方向大约80公里,有一个地方名叫巴东实林泮(PADANGSIDIMPUAN)。这是北苏门答腊省的另外一座小城市,面积和人口都与实武牙差不多,它的中文名字又译作“帕当西登普安”,——从音节上讲,这样翻译似乎更符合PADANGSIDIMPUAN的印尼文名称。不过,当地华人都习惯称之为巴东实林泮。

前面我们曾经提到过,林仲平1岁到7岁的童年时代,是在巴东实林泮的外婆家里度过的,他对这里的感情很深。因此,当他长大之后,始终把这座城市看作是自己的第二个故乡。

他外婆一家,早先住在靠近多峇湖的北苏省第二大城市先达(Pematang Siantar),后来搬到了巴东实林泮。而林仲平的母亲,就在这里度过了结婚之前的少女时代。

外婆家附近有一户姓潘的人家,这潘家的女主人是外婆的朋友,因此两家关系很好。

潘家早年来自广东南海县,育有8个子女,最小的女儿名叫潘桂娴,家人邻居都她阿娴。阿娴比林仲平小一岁,她曾经见过儿时的林仲平:“那时他还是一个小男孩,头发黑黑的,有一点卷,圆圆的脸,身上瘦瘦的,不过我们当时只是认识而已啦!没有更多的接触过。但是我知道他的外婆是妈妈的朋友。”

这是潘桂娴小时候对林仲平的最早的印象和记忆。

接下来,让我们介绍一下巴东实林泮值得一说的人和事,这里不仅是潘桂娴的家乡,也是林仲平和她爱情生活的发源地。

说起这巴东实林泮,城市不大,华人却不少,有数万人之多,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华侨名叫梁四,在当地华人中无人不晓。

梁四祖籍广东开平,读了两年家塾,1910 年由家乡出国来印尼苏门答腊岛。他先是在实武牙落脚谋生,并于10年后在实武牙创办了广胜隆建筑公司,承建该市自来水工程,及天主教堂与学校、庶民银行、邮政局、政府公署、华人和印尼人店铺等。又过了10年,梁四转赴巴东实林泮市开设建筑分公司,又先后承建了这里的电影戏院、基督教堂、市立医院、市立高中、市立初中学校、中心市场及民间房屋等一大批工程。

1949年荷兰军队发动第二次“警卫行动”,在攻占巴东实林泮市之前,印尼革命军发动全市实施焦土抗战,大举焚毁所有政府公署及重要设施。1950年,荷兰军队撤退,该市由印尼军政当局接管。恢复政权初时,军政当局委托梁四协助城建复原工作,重新兴建了新的市场、政府公署及其他重要设施,使之早日恢复繁荣。梁四全力以赴,不遗余力,致力于地方建设。不论是在城镇,或是在穷乡僻壤,他都竭心尽力,工程精益求精。他一生接触的华人印尼人,人数众多,不论男女老少,他都待人和蔼可亲。日子久了,大家融洽相处,梁四的名字妇孺皆知。

梁四先生生活俭朴,诚实待人,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积劳成疾,于1956年5月因病逝世,终年65岁。梁四生前交友广阔,出殡之日,前来送葬的近万名印尼友人和各地侨胞排列一公里多,最终安葬于巴东实林泮中华义山坟场。

2006年3月,巴东实林泮市政府暨议会为表彰对地方建设具有卓越贡献的已故华人梁四,将该市JL·DANAU LAUT TAWAR 大街正式命名为梁公街(JL·LIONG SEE),这不仅是当地华人的骄傲,也应当是全体印尼华族的光荣。

本地大名鼎鼎的华人老前辈梁四先生去世的时候,潘家小妹阿娴才只有四五岁,自然不曾记得上述事情,当她稍大一点之后,就听说过这个名字,并对其充满敬仰。

“梁四先生的墓地很大,建在一个山坡上,有很高很高的台阶,我小时候还去上面看过。后来,梁四的长子梁舜炽先生也来到椰城发展。我们在雅加达成立了巴东实林泮旅椰同乡会,大家就推选梁舜炽先生担任了同乡会的副主席。” 提起家乡的名人梁四,潘桂娴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

1958年,林仲平该上学读书了,就从外婆家回到父母所在的实武牙读小学去了。第二年,潘桂娴也在本地开始念书。她先是就读于一所右派华人办的“蓝色”小学,1960年,“蓝色”华校因故被政府关闭,她和大部分华人孩子又都转到左派办的“红色”华校。1966年读到初中毕业,所有华校都被政府强制接管了,潘桂娴也和在实武牙的林仲平一样,无缘再上高中了。

走出校门,青春如诗的岁月随之来临,1970年的潘桂娴,已经出落成一位婷婷玉立的少女。她长着一张秀气的瓜子脸,眼睛里常常闪烁着羞涩但却明亮的光芒。

这一天,潘桂娴正在和几个朋友在一起玩,一个长的很精神的圆脸庞青年,微笑着加入了他们的圈子。哦!——原来是儿时认识的那个寄住在外婆家的林仲平,他现在也变成了一个英俊帅气的小伙子了。潘桂娴和伙伴们都还记得林仲平,年轻人热情单纯,大家围着他问长问短,说说笑笑,马上又都熟悉起来。

林仲平是来巴东实林泮看望外婆的。

令本地这伙年轻人非常羡慕的是,林仲平拥有一辆大马力的日本雅马哈摩托车,而且他是从实武牙一路骑过来的。30多年前的巴东实林泮还是一个简朴的小城,那时候人们出门如果去不太远的地方,一般都步行或者骑脚踏车。眼前的林仲平,穿着紧身茄克衫,戴一顶红色头盔,跨着那辆威风凛凛的雅马哈,来去都是“突突” 轰鸣着一溜烟就到,真是又英武又潇洒。

在这群男女朋友中,林仲平看上了文静腼腆的潘桂娴。他开始处心积虑地想办法接近这个女孩子,可是他平时住在实武牙,而潘桂娴却在巴东实林泮,彼此相距80 公里,怎么才能经常见面呢?多亏林仲平有辆雅马哈,自从喜欢上潘桂娴之后,他便采取了一种锲而不舍的方式紧追不放——每个星期都骑着摩托车来找她。具体说来就是,一到星期天,林仲平不必在家里的店铺上班了,——清晨天刚亮,他就出门骑上雅马哈冲出实武牙市区,沿着盘山公路狂奔两三个小时,到巴东实林泮刚好上午九、十点钟,接着马上就去潘桂娴家里约她出来,或者上街随意闲逛,或者去郊外游玩,总之,只要和阿娴在一起,他心里就有说不出的愉快。

玩了一天,夜晚到了,林仲平就依依不舍地送潘桂娴回家,自己去外婆家借宿一晚,星期一又要在父母的杂货店做工了,他大清早再骑着摩托车赶回实武牙。

然后,又盼着下一个星期天的到来。

林仲平第六章 如歌的行板之二
 
      每当林仲平前来约会潘桂娴,两个年轻人最爱去的地方是巴东实林泮的电影院,那时候印度电影正在印尼大行其道,林仲平和潘桂娴便结伴看了大量优美活泼的印度爱情片。

典型的印度爱情片里,主人公无一不是俊男靓女,载歌载舞,又蹦又跳,剧情虽然简单而又公式化,但却大都拍得热闹有趣,生动感人。尤其是节奏鲜明、婉转美妙的电影插曲,更令人一曲听罢,久久难忘,非常符合同样能歌善舞的印尼观众的胃口。

除了看电影之外,他们也常去品尝街头的印尼小吃。

“呵呵!我家林先生那时候最爱吃的就是小摊上的沙嗲!”潘桂娴笑盈盈地回忆说。

这沙嗲,乃是印尼最具民间性的小吃之一,在印尼各地城乡的巴刹(市场)和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有叫卖沙嗲的摊贩。人们经常可以在那里看到一群人围住沙嗲摊档,边看摊主烤着香气四溢的鸡肉串(或牛肉、羊肉串),边谈笑风生、十分过瘾地吃着这种风味小吃。看起来,“沙嗲”似乎很象中国新疆的烤羊肉串,区别在于调味的佐料,“沙嗲” 本是一种辛辣香甜的复合味调料酱,而中国新疆的羊肉串则是用香味浓烈、样子和辣椒面差不多的“安息茴香” ——“孜然”(维吾尔语)洒在上面一起烤。

印尼的烤肉串离不开沙嗲酱,沙嗲酱的做法也颇讲究:先将花生米炒熟捣碎,再用火把虾糕焙香;然后将大茴香、丁香、芫荽子、胡椒、红辣椒干、香茅、黄姜、南姜、小红葱、蒜瓣,分别用石臼捣成粉末或泥状。最后用花生油热锅,先倒入红辣椒末,徐徐加热成红辣椒油,将葱、蒜下锅爆香,再加虾糕炒至香味四溢,然后将其他调料投入锅中同炒,用中火边炒边加油,最后加花生碎末、椰浆及盐、糖,调制成香味浓郁略带甜、辣的沙嗲酱。印尼人坚信只有蘸着沙嗲酱吃,烤肉串才成为美味佳肴,因此该国和马来西亚等国老百姓便将烤肉串也称为“沙嗲”。

每当傍晚,暮色升起,便有无数收了工的印尼人随手买几串沙嗲,边走边吃,兴趣盎然;在树林草坪之间,更有不少青年男女四目相对,含情脉脉地吃着从对方手中伸过来的沙嗲,多少年来,如此浪漫的情景,早已在千岛之国城市乡村构成了一幅经典动人的风俗画。

同样的风俗画里,林仲平和潘桂娴的爱情也在慢慢滋长。不过,1970年代初期的印尼小城镇,华人在男女恋爱方面还比较保守。潘桂娴记得,她与林仲平交往都很长时间了,坐着他的摩托车兜风时,自己还是不敢抱住他的腰。

 有一次他带我去实武牙玩,领我参观风景区,还用照相机为我拍了不少照片。后来我坐在他的摩托车后面,又不敢搂着他。结果他猛一加速,摩托车向前一窜,一下子把我摔下来了,他还不知道,继续往前开。直到我大叫起来,他才回头,看到我穿的裤子的膝盖那里都碰破了,他就很抱歉,说是要赔给我一条新裤子,但是最终也没赔。不过呢,从那以后我再坐他的摩托车,很怕又摔下来,就顾不上害羞,不得不抱住他的腰了。

 事实上,在林仲平爱上潘桂娴之前,阿娴的身边也不乏追求者。巴东实林泮本地就有一个华人小伙子,早在上初中时便暗暗喜欢阿娴。那小伙儿骑着一辆脚踏车,每天放学回家都故意骑的慢慢的,跟在步行的阿娴旁边。虽然没有很明确地表白,但心思敏感的少女不会不知道那位男同学的意思。朦朦胧胧的,潘桂娴似乎也不讨厌那个人。后来,“摩托骑士”林仲平的出现,使姑娘感情的天平迅速倾斜到他这一边。

潘桂娴对作者说“其实,我那时候人很单纯的,喜欢一个人,根本不考虑物质方面的因素,所以并不象你们开玩笑说的那样——见了骑摩托车的就不喜欢踩脚踏车的了。我之所以认可林先生,除了他这个人朝气蓬勃,喜欢看书,比较有魅力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的父母家人都很看重他,因为他的外婆是我妈妈的朋友,而他的母亲也是我妈妈看着长大的,大家比较知根知底,认为我应该嫁给仲平。”

为了追到自己热爱的姑娘,林仲平每周一次,骑着摩托车往返于实武牙和巴东实林泮之间,其雷打不动的执著精神和韧劲儿,也令潘桂娴大为感动:

 他大清早骑着摩托车从实武牙来看我,山路上的风是很硬的,为了让自己暖和一点,他每次就拿一摞报纸挡在胸前,外面再套上一件茄克衫。还有一次我有事去棉兰亲戚家里了,当时没有电话没法提前告诉他。那天仲平从实武牙赶来没找到我,他马上又搭乘长途汽车连续跑了七八个小时,一直找到棉兰我亲戚家,见到我了才罢休。哎呀,我当时真是又感动又心疼!更加死心塌地要跟他好了。

 尽管如此,当1973年10月林仲平离家出走,只身闯荡雅加达时,为了不动摇自己的决心,他以极大的毅力暂时克制了对心上人的感情,没有告诉潘桂娴。在林仲平志在天涯的梦想中,男子汉大丈夫必须以事业为重,出门在外没混出眉目之前,决不能因儿女情长而英雄气短,如不立业,安能成家!

他当然不会忘记自己的女友。半年之后在雅加达站住脚了,林仲平开始写信给潘桂娴,直到第二年春节,他回苏北过年,一对恋人在家乡才重又相聚。

1977年,林仲平在外闯荡三年,事业有成。这一年他26岁了,爱情长跑终于到达终点。这一年的农历正月初四,林仲平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在实武牙一座中国式的教堂里大宴宾客,伴随着亲朋好友的祝福,热闹隆重地迎娶了25岁的新娘潘桂娴。

林仲平第六章 如歌的行板之三
家庭生活和子女

 

林仲平婚后把家安在了雅加达。

潘桂娴跟随丈夫从苏岛小城来到这个繁华喧嚣的大都市,同样是人地两生,谁也不认识,但她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他们最初在椰城一个叫JamdLang的地方住了四年,当时住的是一幢8×20米的房子,虽然面积不大,但却设施齐全,气氛温馨。潘桂娴是个传统型的女人,一切以丈夫为中心,不善应酬,喜欢呆在家里,低调过日子,亲自煮饭、做菜、操持家务,每时每刻把房间内外,庭院中堂,到处打理得窗明几净,一尘不染。

结婚之后,潘桂娴发现,丈夫林仲平除了忙于四处奔波做生意之外,平常在家里最大的乐趣和嗜好就是看书——看中文书——历史、政治、经济、金融、人物传记,什么书都看。那时印尼政府全面禁锢中国文化,整个千岛之国难以买到一本华文图书。林仲平所看的书,大多是他从香港购买,然后冒着风险进入印尼海关带回来的。一本好书在手,他闲暇时靠在沙发上看,吃饭时摆在餐桌上看,睡觉前躺在床头上看,去洗手间也要坐在马桶上看。真个是走火入魔,如痴如醉,他本人也笑称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超级书虫”。

新加坡著名文化人、书法艺术家邱少华先生曾经写过一幅对联:“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有福之人方能读书”。他认为当今世上,太多太多的人为工作忙、为名利忙、都推说没有时间、没有心思读书。所以有福之人,有福报的人才有机会读书;懂得忙里偷闲看书思考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林仲平身处是翻江倒海、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市场,每天都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把握行情与操控局面还必须手急眼快,工作不可谓不忙,时间不可谓不紧,但他仍然有幸成为一个 “书虫”,从上述意义上讲,他无疑是个有福之人。

他太太潘桂娴告诉我们:“我小时候上华校学过‘废寝忘食’这个中国成语,当时明白意思,但觉得有些夸张,一个人做什么事情能够不吃不睡呢?后来和我先生在一起生活,有好几次他晚上在客厅里看书,会一直看到凌晨两三点,我在卧房里不小心把门锁上睡着了,他三更半夜推不开,又不想吵醒我,就自己在门外椅子上打个盹而已,当时我们的家很小,还没有那么多房间。我第二天起来一看,哇嘟(印尼话:哎哟)!算是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做‘废寝忘食’,——原来像我老公这么酷爱看书人就会那样。后来我的大孩子林毅恒完全遗传了他爸爸的这个特点,一看书入迷,叫他吃饭也不理不睬,我生气了,不得不冲过去把他的书抢下来丢到一边。哈哈!这是不是让了那句话——有其父必其子。”

关于看书学习,林仲平也有许多自己的见解:

“中国汉代的淮南王刘安在他所著《淮南子》一书中就说过: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说他没时间看书的人,完全是一个借口,即使他有时间也不可能看书。我的观点是只要喜欢读书,那么不管任何时间,什么地方都可以见缝插针,看上几页。在我看来,读一本好书,比什么消遣都来的更有意义。”

“我看书既不是为了名利,也不要应付考试,而是喜欢探索搏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能够丰富知识,涵养性情,这种读书实在是不读书之人不能体会的乐趣。所以中国古人早就说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与丈夫林仲平喜欢看书所不同的是,潘桂娴比较喜欢看中国的电视剧。她的家里起码有上百片中文电视剧影碟,长篇连续剧、短片单本剧,历史、现代、武打、言情,以及侦破、喜剧等,样样具备。潘桂娴在家里没事,全部看过。

潘桂娴的另一个爱好是下厨房做菜,做中国菜,更多是做印尼菜。她家里当然有佣人,但潘桂娴似乎更喜欢自己动手。她认为在家里相夫教子,煮饭做菜,无论如何应该是一个女人,尤其是当太太的本份。

林仲平第六章 如歌的行板之四

      或许可以这样说,在人们私人空间里所产生的这一切现象,都是因为广博与狭隘相对立的——爱——而引发的。

为了阐述这种“爱”,请允许我在此引用一位中国作者张玉庭先生散文中的几段话:

 ……爱着,便有按捺不住的热情向往,便有牵扯情怀的无限眷恋。便如白帆张开,凌波踏浪而去;便如满月悬空,清辉盈宇而来。

 爱着,超越了痛苦,使痛苦美丽;穿越了忧伤,使忧伤美丽。但是它也使仇恨更深刻,使愤怒更急迫……

 还有一位名叫张小娴的女士也曾写道:

     爱情、事业、家庭、朋友、理想、抱负、原则、尊严,每一样都重要,不可能独立地存在,如果一定要把它们按重要程度排列起来,那只是自欺欺人。

    生命是一张拼图,你能说哪一块最重要吗?每一块都重要,都不能少。你拼好一张两千块的拼图,最后竟然发现缺了一块,那一块是最重要的吗?也不是,那一块只是最大的遗憾。

    人生总有些遗憾吧?时日过去,也就无法弥补,我们都有一张不完整的拼图,但我们也只能尽量拼出一张看似完美的图。不要问哪一块最重要,最重要的是你把这张图拼出来。

   文学语言的好处之一,就在于可以帮助人们理性而又含蓄地表达——他们不想直接说出的事件和情感。我们不是文学家,但真的很庆幸自己学会了使用这些文学语言,并由衷感谢写出上述智慧美文的人。这等于借给我们一双慧眼,使我们能够 “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在此,我们可以对本书主人公家庭生活概括总结的是:在林仲平允生“拼出的这张图上”,他比一般人享受了更多的爱,当然也比一般人付出了更多的心力和代价。

  
林仲平第六章 如歌的行板之四

现在,让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林仲平先生的孩子们。

他育有6个孩子,4男2女,均受过良好的教育,学有所长,除最小的儿子还在大学读书之外,其他5兄妹都已进入林仲平的千禧集团,成为父亲事业上的好帮手。

长子林毅恒,1978年出生,在雅加达读完小学和中学后,赴澳洲墨尔本一所大学攻读财经专业。2000年,林毅恒毕业回到印尼,从此加盟父亲的公司,并很快进入角色,独挡一面,主管集团的股票和期货业务。28岁的林毅恒已婚,娶妻刘佩琳小姐,已育有一子,成为林仲平与潘桂娴的第一个孙儿。

     次子林毅辉,1982年出生,从小即被送至新加坡就读小学,后回到印尼在雅加达上完中学,考入一所国际学院的计算机专业,由此成为一名网络专家。林毅辉进入千禧集团后,最大的贡献就是积极建议,并帮助他的父亲林仲平成功实现了外汇市场的网络化,在印尼同行业中第一个实行了网上交易。

     三子林毅煌,1984年出生。他和二哥林毅辉一样,也是在新加坡上小学,在雅加达上中学,后考入印尼菲律宾学院学习经济管理。毕业后协助父亲打理千禧集团房地产项目。

    1990年出生的四子林毅鸣,在林家6个孩子中排行老幺。他今年刚满16岁,目前正在雅加达一所国际学校读书。

     除了上述四位公子,林仲平与潘桂娴所生的两个千金小姐——安姬与安妮,其美丽姿容及才情能力,亦称得上是惊鸿一瞥,人见人爱。

    大女儿林安姬,1980出生,分别在新加坡和印尼完成中学及大学学业。她在父亲的公司负责投资业务,并协助哥哥林毅恒经营股票市场。

     二女儿林安妮,1981年出生。与其他姊妹兄弟不同的是,安妮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学业,都是在印尼完成的。她所学的也是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后曾被父母送回中国北京,强化学习了6个月的华文华语。

     在千禧集团总部林仲平办公室的附近,他的这对宝贝女儿在同一个办公室上班。姐姐安姬负责投资及股票,妹妹安妮则帮助爸爸分管有关黄金交易方面的业务。

     在印尼,尤其是在政治经济中心所在地的爪哇岛,因华文教育在苏哈托时代被禁锢了30 多年,如今45岁以下的华人大多不会讲中国话了。但在林仲平家,他的几个子女全部能讲流利的汉语,这是他们夫妇平时在家中一直坚持和孩子们讲华语的结果。

    与印尼大部分富裕的华人家庭一样,林仲平一家休闲时也喜欢去国外旅游度假。这些年来,他带着夫人、孩子游遍五洲四海世界各地,旅行时所拍的照片自然在他家影集里占了很大的比重。

    有关他的家庭生活本文不再赘述,相信诸位读者会在我们选用的这些照片中,看出更多的幸福和精彩的韵味。

林仲平第七章 多元博弈中的沉与浮之一

见招拆招“全球金融界的坏孩子”
 
对于林仲平来说,1980年之后从事的行当,是他事业中兴的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林仲平只是一个商人,而在此之后,他越来越向一个金融投资家的角色靠拢。

就在林仲平事业上春风得意的时候,他的情感世界也燃烧起又一抹彩霞。那一两年,初入金融市场的林仲平,为把握国际间炒卖黄金的动态行情,昼夜盯在公司里,忙得几乎没有闲暇和家人相聚。他的一位非常能干的女助手,由工作中的朝夕相处而日久生情,最终难舍难分,而不可避免地走入了他的生活。

这位名叫林任美的红颜知己,后来成为林仲平人生中的又一个伴侣,并为他生了三个儿子,即:我们前面已经提到的次子林毅辉、三子林毅煌和幼子林毅鸣。

比林仲平小10岁的林任美女士,生于1961年,她是南苏门答腊省首府巨港人,全家人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她儿时也和林仲平一样,在苏岛北部的巴东实林泮生活过,后来随父母迁至另一座城市先达,在那里读完小学和初中,1975年,又与家人一道移居首都雅加达。

1980年,林仲平开始创办黄金期货公司,年仅19岁的林任美前来担任了总经理助理,很快便以其热情爽朗的个性和大方得体的处事风格而倍受信赖。作为最早加入林氏金融集团的“开国元勋”之一,头脑精明的林任美具有很强的理财能力,并对一般女性很难明白的期货行业有着某种“天生的敏感”,因此变成了林仲平事业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

因此,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吉星高照的林仲平,商场情场双双得意,使他成为一名印尼金融界快速崛起的后起之秀。印尼当代著名报人邓通力先生,曾这样评论过林仲平:“林君从苏岛实武牙跨海到雅加达打天下,这么多年风风雨雨,能够在国际金融业操作中执印尼期货汇市之牛耳,可谓应了江湖上那句流行语——不是猛龙不过江。”

这条来自实武牙的“过江猛龙”,在商旅中又经历了什么风浪呢?

放眼国际金融界一批在“武林”掌门的投机大师,那位曾经掀起过亚洲金融风暴,让各国银行家闻之色变的超级高手索罗斯,便是林仲平生平在业界甚为佩服的大人物之一。

林仲平与索罗斯并无个人交往,亦无业务往来,也从未见过这个金融巨鳄。但说来有意思的是,他因为职业关系,却先后于1992年和1997年两次领教过索罗斯的厉害,并见招拆招,不仅躲过了此人当时在金融市场上挥舞的魔掌,而且还火中取栗,甚至从中大赚了一笔。

先说说这个在全球金融界如雷贯耳的索罗斯。

近一两百年以来,世界上有很多顶尖级的聪明脑袋,都出自于犹太人的后裔,乔治·索罗斯(George.Soros)也是一个犹太人。他1930年出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早年和家人饱受德国纳粹的欺压。二次大战后,索罗斯一家于1947年移民英国,他本人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1956年,索罗斯26岁时移民美国,开始国际投机生涯。1969年,他成立当今举世闻名的量子基金, 1979年,他创立开放社会基金会,从事慈善事业,目前在31个国家设立据点,捐款给发展中国家。

索罗斯闯荡江湖,早就闯出名号,他每每以其恶作剧式的投机行为,令许多国家的金融业饱受惊吓、大伤元气,而被人称为“全球金融界的坏孩子”。

1992年9月,索罗斯在西欧不列颠群岛,指挥自己的“量子基金”发动了一场针对英国的“英镑阻击战”,迫使著名的英格兰银行投降,退出欧洲汇率机制,从而使其一战成名,并在阻击英镑过程中,一天狂赚10亿美元,叫人啧啧称奇。

原来,自1989年至1991年,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变颜色,让共产党统治下的经济政治体制成为了历史。而此时,欧洲正处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政治格局的变化使欧洲经济受到冲击,其中的汇率制度也从相对平衡转入波动状态。欧洲货币从1987年开始就盯住德国马克,并在非常狭窄的范围内波动。但德国统一后,通货膨胀加剧,德国不得不提高利率,使德国马克的币值不断升高,给欧洲其他货币带来巨大的贬值压力。1992年9月8日,芬兰马克首先宣布与德国马克脱钩。英法等国看出事态严重,要求德国降低利率,但德国出于国内因素考虑坚决维持利率不变。
  索罗斯等人早就洞察出欧洲汇率机制中的问题,他们进行了周密的布局,开始大量沽空意大利里拉和英镑。9月12日,在德国宣布维持利率不变的第二天,里拉跌破了对马克的波幅底线。
在英国,时任首相的梅杰和财政大臣拉蒙特一再发言宣称英镑决不退出欧洲汇率稳定机制。为了不让英镑汇率下跌,政府要求英格兰银行买进英镑,维持英镑汇率在 1:2.778马克的水平上。但索罗斯打击英镑的意图非常坚决,他放空70亿美元的英镑,买进60亿美元的德国马克,同时也买进5亿美元的英国股票。他还贷款50亿英镑,按2.97的汇率换成坚挺的马克。

面对索罗斯抛售英镑的狂潮,英国央行孤注一掷,动用了大量外汇储备并大幅上调了利率,来支撑英镑汇率。但一切都是徒劳,英镑在仅仅几周的时间内就下跌了四分之一。
  9月16日,英国政府当天连续两次提高利率,使利率达到15%,却依然无济于事。当日下午,英国政府被迫宣布退出欧洲货币汇率体系,最终英镑贬值15%。 9月17日,意大利也宣布退出欧洲货币汇率体系,里拉自由浮动。
在英国承认失败的同时,索罗斯笑了,在对英格兰银行的阻击战中他赢了10亿美元,加上对意大利里拉和其他地方的投机,一共赚了20亿美元。1992年,纽约外汇市场交易员出身的索罗斯,成为了当年华尔街赚钱最多的人,同时他还赢得了“令英格兰银行破产的人”、“全球最成功的投资家”的尊称。甚至连英国民众都非常佩服地说“他可真行!”

由此看来,所谓“成王败寇”这句中国古语,不仅在杀人如麻的战场上有用,它也是全世界不见硝烟的资本市场的一条铁律:商战无情,也谈不上什么正义与否,谁赚了大钱谁就是英雄。

林仲平作为东南亚国家印尼最大的外汇交易服务商,当时也持有大量英镑。1992年9月上旬,正当索罗斯向西欧英伦三岛的银行界磨刀嚯嚯,准备阻击追杀英镑时,远在南洋赤道线附近的林仲平犹如神助,突然产生了一种预感:“英镑肯定要贬值!”他迅速采取行动,就在伦敦那场阻击英镑的大战即将拉开序幕之前几个小时内,林仲平在雅加达通过外汇网络,果断地将自己手上的英镑全部抛掉。此举的意义在于——如果套用中国的官式语言说法就是:“确保了公司的财产安全,把损失降低到了最小的程度。”

林仲平第七章 多元博弈中的沉与浮之二

      几年之后,这个喜欢兴风作浪的索罗斯,再出江湖,呼风唤雨,在整个亚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这便是他的另一场投机战,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亚洲金融风暴。

1997年,索罗斯眼看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增长出现过热迹象,经常项目逆差与金融坏帐节节攀高,认为有机可乘,于是拿泰珠开刀,在这一年7月初引发泰珠危机。自此,亚洲金融市场可谓群魔乱舞,在其号召之下,投机客们有如猛虎出笼,个个杀红了眼,连续猛攻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香港的货币,从而使上述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印尼、泰国以及大马的经济一落千丈。

风暴之初,亚洲国家与地区无不对索罗斯恨之如骨,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大骂他混蛋,甚至迁怒于犹太人,而泰国一位官员更是扬言,只要索罗斯到泰国,他就会找黑道分子暗算他。然而到了1997年年底,索罗斯表示亚洲金融风暴已近尾声,却又引来亚洲市场一阵欢呼,而1998年初,他宣布将对韩国提供援助,更获得不少歌功颂德的掌声,一时间大家似乎忘记了就是此人引发这场灾难的。其实说穿了,索罗斯也只是一个逐利之徒,对他而言,投资,还是投机,根本毫无意义,只要能获利,就是好样的。

不过,据说索罗斯本人在这场投机大战中也没讨到什么便宜,1997年10月 27日,亚洲金融风暴引爆全球股灾,龙头纽约股市道琼斯指数暴跌500多点,再加上原本为资金避险的的东欧新兴市场也不支倒地,使得索罗斯至少失血20亿美元。但无论如何,掀起了亚洲金融风暴,已经足以让他成为当今世界上“武功”最高,名气最大,也树敌最多的金融投机大师。

索罗斯引发的这场金融危机,使印尼经济惨遭重创。几个月内,其货币从2700印尼盾兑换1美元,最低时狂跌到17000印尼盾兑换1美元,严重摧毁了该国产业、就业、以及物价的基本结构。大批工厂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破产倒闭,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一下子倒退了十年以上。

在此期间,许多大企业家、金融家亦身陷困境,重的倾家荡产,轻的损失过半。而同样处于风口浪尖之上的林仲平,却在这场风暴中不仅毫发无损,而且获利不少,运气好得叫人大跌眼镜,叹为观止。

那段时间,他当然也全身心投入到这场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搏杀中。林仲平稳操胜券的手段在于快速反应,抢先一步预测了市场形势。当危机刚在泰国萌发,而该国政府和央行还在针锋相对,誓言抵抗时,他马上判断泰国肯定顶不住,而印尼也将会马上跟着遭殃。林仲平做过黄金生意,此时此刻,黄金保值、乱世藏金的经验,自动提醒了他: “趁着当时黄金价格还一直比较低,别人还没反映过来的时候,我开始抢购黄金,以避开索罗斯的锋芒。”

林仲平通过自己非常熟悉的香港的几家金融机构成功下单,迅速抛售美元,大量购进黄金,过后一算,赚了大约3000万美金。

无论何时,机会永远存在,而眼明手快,见坏就闪,便是林仲平投资策略中最重要的原则,也是他化险为夷求生存的最重要的方式。

就这样,林仲平在那场惊心动魄的金融危机中,成为印尼商界为数不多的赢家之一。

以上两次与索罗斯有关的见招拆招,虽然间接而又遥远,却也写下了林仲平金融生涯传奇的一页。

有人说,一个金融投机家,决胜千里之外,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这种预惑,或者说是先知先觉。这种先知先觉,亦正亦邪,难以言传。也有人说,如果把当今国际金融市场视为武侠小说里的五湖四海,那些神秘的投机家们都像是仗剑徐行、忽隐忽现的武林高手。他们抢进杀出的投机手法,无异于西域高僧的独门绝学,而这门武功便是先知先觉,神机妙算,点时成金。

林仲平对上述“先知先觉”的说法也很认同,但他也同时认为,金融证券业中所谓的“先知先觉”,其实离不开“分析技术面” 的支撑。他手下有几十名从事投资分折的“技术派高手”,而林仲平实际上也是一个股指期货市场的“分析大师”。对于股市证券市场的分析判断,他本人十分推崇 “艾略特的波浪理论”。所谓“波浪理论”,乃是一项对于预测市场行为“具有特殊价值的工具”。林仲平称,其中最叫人佩服激赏的特点,就是它的普遍性和精确性。

“简单地说,你不妨这样想一想,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哪一个不是呈波浪起伏状的,从高峰到低谷,有生有灭,循环往复。再看股指外汇以及金融期货市场,也是如此,也是波浪型态的,当然有其中的规律。艾略特波浪理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有普遍意义,并在股市过去的许多预测中得到了验证。”

林仲平为我们抱来了一摞专业书,不仅有这本《艾略特的波浪理论》,还有《和巴菲特同步买进》、《外汇期权买卖》、《美元的陷落》等等。我们浏览了一下,里面除了文字,更多的是各种图标、曲线符号和表格数据,这对一般人而言,枯燥无比,如同天书,但林仲平一页页翻阅着,评述着,却是那么津津有味,乐在其中。

我们明白了,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乃各行各业千古不变之定律;而林仲平在金融商战中所表现的先知先觉,除了仰仗其天才的敏感之外,亦是这样潜心攻读,逐渐磨练出来的。

林仲平第七章 多元博弈中的沉与浮之三
 
  试水博彩业与涉足房地产

正如“艾略特的波浪理论”所揭示的普遍规律那样,事实上林仲平的生活的事业在1984左右到达一个峰顶之后,也经历过一个下滑至低潮徘徊不前的阶段。

大约在1987年前后,林仲平的身体状况发生了危机,他病了,——浑身酸痛,腰疼得厉害,经常直不起来,无法站立。

林仲平心里清楚,自己从事的行当虽然利润不菲,但风险压力更大,聚精会神,劳心费力,很伤身体。那时候,林仲平长期紧盯在外汇期货交易行的大盘前,通宵达旦,夜以继日成了家常便饭。超负荷的工作和用脑,使他出现了“过劳伤”。他腰间的疼痛并非人们常见的椎间盘突出,去了多家医院检查会诊,也查不出个所以然来,医生告诉他,这种“过劳伤”是隐性的,或者说是神经性的。而让林仲平和家人忧心忡忡的是,各家医院用尽各种先进的仪器和治疗方法,居然对他的疼痛无能为力。不得以,他只能在家躺着,天天饱受折磨。

林仲平没有精力打理公司了,病痛之中,人的身体和心态也发生了逆转,那些日子,他甚至一看到外汇期货报表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就有疼痛加重的感觉。无奈之下,他决定暂时退出金融江湖,告别股指期货这个行当,而把自己名下的几家公司转让给了别人。

那一年,林仲平才不过37岁,正应当是精力充沛大干一番的时候,他却因整天躺在病床上而不得不引退了,这使他十分郁闷。可是,他毕竟还年轻,雄心犹盛,热情未减,继续创业的念头老是盘旋在脑海:——再干什么行当呢?总要找个比较新鲜的项目做做才有激情!天生赌性很强的林仲平想到了彩票业——对!印尼还没有这个行业,向政府申请发行彩票一定会火起来。

他眼前一亮,为这个想法兴奋不已,病也似乎好了很多。

过了一段时间,林仲平的病稳定了一些,他又开始四处奔走了。

1988年,林仲平经过多方运作,从政府手里拿到了彩票发行权,这是印尼第一次允许向公众发行彩票。一向敢于搏杀,喜欢剑走偏锋的林仲平,又成为在该国被公开批准经营博彩行业的第一人。

由于人类天生具有赌博的基因,因此这博彩业的历史可谓久远。据说早在2000 多年前,古罗马帝国的国王便知道利用节日和举行大型活动开展博彩活动了,目的在于增加节日气氛并为国库筹措资金。现代彩票业也出自于十八世纪的欧洲,后来传遍全世界,其发行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政府机构直接管理和经营彩票,另一种是政府指定或授权有关公司经营,而由国家行使监管权。

彩票市场的繁荣为各国政府带来滚滚财源,其收益也大部分用于发展卫生健康、儿童福利、体育和慈善机构,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资金的不足。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球彩票销售额已达650亿美元,彩票发行已成为世界第六大产业,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

彩票业虽然好处多多,但它是一把双刃剑,监管不好也很容易惹出麻烦。所以那些民众整体素质不高,政府执法又不太得力的国家,就迟迟不敢开放博彩业。比如中国,自解放后彩票业已销声匿迹了几十年,直到实行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才让彩票重又走进了百姓的生活。

印尼属于回教国家,社会风气相对保守,政府一向禁止一切形式的赌博,比如打麻将之类的活动至今还是违法的,只能以地下方式悄悄进行。因此,在1988年的时候,当林仲平向政府申请彩票发行的“准”字时,想必也是很不简单。他的申请之所以获得成功,分析过去应该有那么几个因素:一是买彩票毕竟不是惊心动魄的赌博,文明而又温和,开放其市场乃世界潮流,大势所趋,当局无意过多阻挠;二是林仲平在官场高层积累了一定的人脉资源,也就是中国人通常说的上面有“天线”;三是具体策划,思路清晰,有关运作,方法对头。

以上三点,成就了林仲平成立公司公开发行彩票的创举。但是他在这个非常火爆的行当里只经营了三四个月,便遭遇了“来头更大的竞争者”的挑战,当时印尼天字第一号人物——总统苏哈托的公子看中了彩票业这块肥肉,决心把它拿下由自己垄断经营。

众所周知,由于地域文化使然,中国人乃至整个东方民族自古以来便盛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上述现象到了当代,而用经济学家的说法就是:大多数亚洲国家都很难摆脱“裙带资本主义”的模式。

在印尼,这种官商勾结、家族敛财的“裙带资本主义”模式,曾经被前总统苏哈托发挥到极致。这个经常笑容满面的军政强人苏哈托,当年拥有印尼的“建设之父” 的美称。在他领导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印尼的国家经济得到显著发展,一跃成为东南亚强国,雅加达也成为“东南亚的巴黎”。上世纪90年代初,印尼政府还专门发行印有苏哈托头像的纸币作为经济繁荣的象征。然而苏哈托长期铁腕执政,也使其成为“世界上最腐败的独裁者之一”。

在他的庇护下,其6个子女分别控制了印尼的金融、电力、建筑、交通运输、森林矿山、新闻媒介和房地产等产业,在印尼几乎所有大型项目里都占有股份。由于他们占有的股份一般在20%左右,因此其整个家族也被称为“20%家族”。面对这种情形,有人形象地说,苏哈托家族一打喷嚏,印尼经济就感冒。

现在,总统大人的孩子又要进军博彩业了,林仲平当然抵挡不住,只能黯然退出他刚刚起步的这个圈子。

有关印尼博彩业的发展情况,林仲平没有和我们谈起过,网上也查不到什么信息,后来笔者在偶然看到的一本书里,发现了这样一段未经证实的“行业情报”:

 九十年代,东南亚国家的足球博彩,共有9家大庄,其中印尼三家,菲律宾两家,马来西亚两家,泰国两家。

在这9家庄中,印尼的三家庄是最有实力的。这三家庄后台老板分别是印尼总统苏哈托的两个儿子和一个驸马,资金非常充裕,是东南亚最大的庄家。他们之间虽然是亲戚,但在钱场上竞争非常激烈,开的限额极高,单笔赔付都开到了2000万美金。

 尽管如此,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1998年苏哈托下台之后,其子女被清扫出国会;儿媳、弟弟被司法部门审讯;家族在国有企业中的股份也被退还。苏哈托的小儿子托米还因策划谋杀法官、私藏武器和畏罪潜逃等3项罪名,被雅加达中区法院判处了15年监禁。

一个曾在印尼政坛和商界风光无限的家族,就这样一落千丈了。

再说林仲平,尝试了一把彩票买卖之后,接下来的一两年内,他又投资经营了一些别的项目,比如房地产,他买了几块地,盖了厂房再卖出去,他还买了两条货船,跑水上运输,全都业绩平平,没亏本也没赚多少钱,没有什么可说的。

这期间,林仲平虽然在事业上不是太顺利,新项目的经营一直找不到感觉,但在另一方面却有让他喜出望外的大好事——他的身体康复了。

说来也怪,看了无数名医、进了多少大医院都没看好的腰痛病,最后竟然是用被人“踩踏”的方式解决了问题。

林仲平第七章 多元博弈中的沉与浮之四

       林仲平至今说起来仍颇得意:“我的腰痛,最后是踩背搞按摩好的。和一般的按摩不同,这种踩背是重量级的,主要是让肥头大耳、膀大腰圆的壮汉蹬到身上去踩,当时给我踩的人,最重的90公斤,最多时,是七个人轮换蹬上去踩,最少时,也要有一两个。哈哈!那么厉害的病,就是这样给踩好了。”

对一个患过重病、乐趣全无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健康失而复得更叫他兴奋了。

无论如何,这算是他在事业低潮时的一个最大的收获。

1992年,林仲平又回到了金融业的老本行,在印尼股指期货和外汇市场卷土重来。

他原本就是靠经营期货买卖起家白,一切轻车熟路,客户资源都在,回归本行很快东山再起。

重返金融业的林仲平,并没有放弃多元化经营的战略,已经从事的房地产开发还在搞,积累了一定经验后,逐步打开了新的局面。

此时,林仲平的房地产企业开始在政府支持下,涉足开发经济效益虽然不大,但社会效益却值得一说得“廉价屋”项目。

所谓“廉价屋”,简单说就是:由政府让税,房地产商让利,低成本开发的相对简陋的小面积住宅,然后以优惠价卖给城市低收入贫民。 “廉价屋”建设作为一种扶助弱势群体,促进社会稳定的政府行为,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体现。比如,林仲平曾经去过的澳大利亚著名城市悉尼,在其南部的贫民区,就有56座大楼属于政府的廉价屋,专门以低价租给没收入或低收入的“贫困户”,不少澳洲土著居民也住在这个区。在香港,早在1978年就推行了 “居者有其屋计划”,为多达222.5万的普通市民建造了廉价屋。在中国内地,官方给这类住宅起的名称叫做“经济适用房”。而在印尼隔壁的马来西亚,自 1982年以来,政府便强制要求符合条件的房屋开发商承担起全年低成本房屋建造额度的30%,与政府一起向全社会提供廉价屋,并将其视为企业一项社会责任。所有房屋开发计划中必须有至少30%的廉价屋,建成后以政府指导价格出售给符合条件的购买者。

各国有关廉价屋的政策各不相同,但都是为了解决穷人的住房问题。那么,林仲平怎么想起来要在雅加达搞廉价屋开发的呢?是他的一个实武牙同乡,动员他参与这个项目的。

这个同乡是一位地道的印尼原住民,老家也在苏北实武牙地区。此人非寻常之辈,在印尼政坛大名鼎鼎,——他就是我们在本书第一章里曾介绍过的上届印尼国会议长——詹吉· 阿克巴尔·扎哈尔丁·丹戎 (janji akbar zaharuddin tanjung)。

阿克巴尔·丹戎是林仲平多年的老朋友,1992年时,丹戎正在当时的印尼内阁担任人民住房国务部长。一次,他在与林仲平聚会聊天时透露,住房国务部所属的印尼全国城市发展局(Perumnas)制定了一个计划,准备推进廉价屋开发。丹戎说:“我国有二亿人口,穷人也很多,城市住宅建设不能只为有钱人着想,必须考虑让一部分低收入者也能买的起房子,而逐步减少破烂不堪、环境恶劣的贫民窟。”

 得知林仲平的企业集团也搞房地产,丹戎便鼓励他积极投入到廉价屋的开发中来:“我很希望你能参加这个项目,如果这样做,你就为华人地产商树立了一个与政府合作、贡献社会的榜样。” 丹戎同时也暗示“政府将在融资方面提供可靠的支持。”

听了丹戎的一席话,林仲平觉得很受启发,从此对廉价屋开发有了兴趣。他搞得都是工业地产,尚未开发过住宅。他想,再做就要做别人还没做过的项目才有意义,这廉价屋的房地产,于国于民百利而无一害,加上有政府支持,我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林仲平兴致勃勃开始筹集。

但是在印尼,官方机构相当庞杂而又效率不高,报批这种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手续也是非常繁琐的。用林仲平的话说“差不多要经过100张卓子”,换言之,就是要办100道手续才能搞惦。“很多时候呢!不花钱办不了事,所以在印尼投资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呵呵!——对于长期生活在中国的我们来说,对上述现象当然不会陌生,彼国与吾国、政府与官员,彼此间的做派原来是那么相似!

不过,功夫不付有心人。三个月后,有关廉价屋开发的立项报批、购地拆迁的所有手续都办下来了。

从此,林仲平在雅加达分期分批兴建了几千套的廉价屋。这种廉价屋,多建在郊外的荒地上,一排一排的,两房一厅,每户一般占地60平方米左右,还有一个小小的庭院,标准统一,结构简单但却实用。小区内外,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齐全,每一户当时的售价大约相当于人民币2万5千元,这在印尼算是最便宜的住宅了。

开发一套廉价屋,林仲平的售后利润只有5%,保本略有微利而已,但同样情形下开发工业房地产,其利润则高达30%至100%。做企业多赚钱乃天经地义,不过既然搞的廉价屋开发,赚取的主要是社会效益和政府的信任以及个人与企业的美誉度,利润大小就在其次了。

林仲平本身是个金融大亨,和政府一些高官关系又“铁”,所以他搞房地产融资不成问题,投资买地皮的规模也就比较可观。

迄今为止,他的千禧集团在首都雅加达不同地区已先后购地800公顷,相当于12000多亩,十几平方公里,“估算起来,差不多相当于家乡实武亚市区面积的大小吧!”

建厂房,搞工业小区出租或转让,一直是他房地产项目的重头戏,但搞廉价屋开发却是他投入精力最多也最看重的。

 “开发廉价屋房地产尽管是件好事,可是呢?办好事也会有麻烦。”林仲平为我们讲了一段小插曲。

1998年金融危机期间,印尼暴发恶性排华事件,之后,经济进一步受挫,局势动荡,许多人惊恐不安。林仲平当时新建的一批廉价屋在出售时便遭遇了风波。由于市场不景气,低收入者家庭拿不出现钱来买房,林仲平就采用银行按揭的方式,以非常低的利率贷款给购房者以促进销售。

一个头脑灵活的原住民印尼人主动替公司承包了这项业务,他负责招揽贷款购房的客户,然后向开发商抽取一定的佣金。

有一天,这个人一下拿来了一麻袋的身份证,前往一个叫芒干百的地方办购房手续。他声称所有身份证上的人都是买房的客户,因此要公司按照这一麻袋身份证的数目付给他佣金。工作人员发现有关手续不全,而且从此人言谈话语中发现不少破绽,感觉其中必定有诈,便拒绝办理。

那人心有不甘,悻悻离去,临走时回过头来,眼睛里留下了阴险狰狞的一瞥。

林仲平第七章 多元博弈中的沉与浮之五
      
      紧接着,一群基层警察的家属也来公司办理购房贷款,这本是正常业务,工作人员审核后认为符合要求,就同意他们买房。但这时候,刚才那个被拒绝的业务代理又回来了。他带来了几十个不三不四的人围住公司大门,高呼口号,指责开发商以造福穷人明义搞欺骗,对客户不能一视同仁。

一时间,大批围观者将公司挤得水泄不通,工作人员再三解释也无济于事,人们群情激愤,冲突一触即发。

双方紧张对峙,叫人提心吊胆,风波持续了很长时间,公司根本无法正常营业。直到请那些购房的警察家属把警察找来,拘捕了带头闹事的那批人,这事才算平息。

回首往事,林仲平感慨良多:

 “类似大大小小的麻烦,我们经历了不少,但不管怎样还是坚持做成功了。呵呵!这叫做什么?——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做好事可能会吃力不讨好,但我还是很欣慰,因为我开发的几千套廉价屋,应该是我们华人对国家社会和印尼友族做出的贡献。”

现在,林仲平手上储备的待开发的土地还有6000余亩。

他是金融家,亦是个名符其实的“大地主”。

 卷土重来势如虹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过后,就在印尼经济翘首以盼、亟待振兴之时,林仲平又回到了金融业的老本行,在印尼股指期货和外汇市场卷土重来。

他原本就是靠经营期货买卖起家的,一切轻车熟路,客户资源都在。回归本行后,林仲平马上重整旗鼓,不仅收复了失地,还乘机扩大了市场份额,很快东山再起,使其在金融业务方面有了更大的发展。

1999年,当新世纪的脚步声依稀可闻、越来越近,人类即将送走一个千年时空,而迎来又一个新千年的纪元之时,崭新的千禧之年的时候,林仲平把他旗下的公司进行了重组,并冠以“印尼千禧集团”的新的名称。

随着实力更加雄厚,市场信誉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林仲平的千禧集团除继续从事外汇、股票、金融期货的交易之外,又成立了专门的黄金交易公司,并获政府有关当局批准开始发行“千禧金条”,从而成为印尼历史上第一家拥有黄金发行权的私营公司及华人企业。

金条乃黄金投资中最常见的投资品种,它是按规定的成色、规格、重量和形状加工成的标准化金块。精炼企业在浇注金条时都要在金条上打印成色、重量以及品牌编号。

这些金条与以往首饰性质的金条不同,其价格基本与黄金原料价格一致,变现性非常好,是一种财富储藏和保值投资的很好的方式,但其铸造、发行,乃至运输、保管,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和监控程序。因此在世界各国,——企业、尤其是私人企业能够获准发行金条的,无疑都属于信誉卓著、凤毛麟角的佼佼者。

2006年2月,一位中国女作家来印尼访问时,有幸参观了千禧集团旗下的黄金交易公司,并写了一篇访问记。现不妨摘录几段,或许有助于本书读者增加一点感性认识:

这是一座四层高的大楼。进去,先看见一个1000平方米的客户服务大厅,设施齐备,格调清新,处处显得体贴而又温馨。除了设有电脑自动查询系统,以及针对客户开办的培训教室之外,还特别设置了一个咖啡馆,里面的东西完全免费。前来咨询的客户,谁都可以在这儿随意要上一份咖啡和糕点,一边慢慢品尝,一边翻阅公司为他们编印的业务手册和时尚杂志。

我走进客户服务大厅,那里所有的东西,都向人昭示了一种人性化的关爱。我看到服务生上了咖啡、茶水、糕点和巧克力,听着工作人员介绍公司的情况。通过这种体察,我感受到,在这里做一个客户心里好舒服。

我又来到有专业人员负责讲座的教室,这是教导客户全面掌握黄金炒卖各种“招数”的地方。

来自新加坡的总经理郑泳升先生,亲切地和我聊起来。

郑先生五十出头,中等身材,笑容可掬,显得本分正派。

他说:“我已经五十多岁了,走了许多的地方,在新加坡干了多年,前几年在中国北京的中关村做过,不久前来到林老板的千禧集团。这个地方给我的感觉最好,我本人计划在这里长期呆下去了。”

我问郑泳升:“让你想长期在这干下去了的理由是什么?”

他说:“林先生为人好,品质正,业务精,一言九鼎,亲历亲为。”

 “能讲得更具体一些么?”

他想了想说:“林先生体恤下属,不霸气,讲道理,负责任。”说完这句好像没说清,又补充说:“他不单对我们这些高层管理人员这样,对所有的员工都是这样的。”

郑总经理又领我到了员工的工作厅,每个工作室有500平米吧。

这里气氛幽静肃穆。员工们一溜排开,每人一台电脑,个个穿戴整齐,风度文雅。进到厅里,除去计算机的操作声之外,没有任何的声响。仔细一看员工的相貌,都是印尼人。“曾经听说这里的很多华人老板都喜欢用华人做职员的,林仲平的这家公司却不是这样呢!”心里琢磨着这件事,但没有做声。一连走过好几个大厅,出门之后我终于忍不往脱口而出,问郑先生:“他们都是印尼人吧?”

 “是啊,是啊,都是原住民的印尼人。” 郑先生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他又诚恳地解释说:“我们的林老板胸怀宽广,目光长远,他说华人企业家要在印尼落地生根,必须要依靠友族,给他们工作机会,培训他们,相互善待,彼此信任才好!”

郑泳升对此由衷钦佩。

我也进一步体会到了千禧集团掌门人林仲平先生的非凡之处……

林仲平第七章 多元博弈中的沉与浮之六

     2000年之后,林仲平的千禧集团作为印尼最大的外汇交易服务商,其操作手段上发生了一次里程碑式的变化。

他斥资引进互联网技术,在印尼同类公司中率先建立起电脑网络化的外汇交易平台,交易触角遍布公司设在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所有分支机构。网络化的实现,一举将外汇交易门槛再次大幅降低,使之在同行业竞争中拥有了更大的空间。

回顾历史,科技发展的每一项革命性工具的发明,都导致了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生活状态的改变和财富的重新分配。继上世纪电脑时代到来,英国人博纳斯· 李于1990年代发明了互联网之后,它的发展之快,更像一道闪电席卷全球,令人眩目,引发了整个世界的狂热追捧。无数人从此开始借助网络查看各种资讯、玩电子游戏、聊天交友,乐在其中,直接颠覆了人类传统的生活、学习和娱乐方式。但在我看来,互联网对商业社会做出的最大贡献,乃是促进开展了电子商务。由于互联网跨地区,跨领域,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打破了国家和地区有形和无形的壁垒,首次将人类引领到了全球性的资源共享社区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电子商务的网络科技,也带来了外汇市场的交易革命。

对于林仲平这样的交易服务商而言,网络平台一经建立,便可以使各地那些做外汇投机生意的买者和卖者直接发生交易,减少中间环节、缩短了交易时间、减少了资源浪费、扩大了经营范围,从而营造了面向全球的网上商贸环境,

在实现网络交易以前,外汇交易一直是由大型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独享,个人投资者基本无缘这一市场。但实现了网络交易,则极大的降低了投资门槛及成本,使个人参与外汇投资成为可能。

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

——在过去,银行发生的10-30点的交易点差成本,通过 FOREX.com 的网上平台降低到3-5个点;

——原来只有金融机构才能付得起成本的道琼斯新闻、路透社行情、专业图表工具等,现在只要开户就可以免费使用;

——原来必须到银行才能完成的交易行为,现在坐在家里,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在几秒钟内完成;

——原来无处学习和练习的苦恼,现在借助免费网上课程、网上讲座和模拟交易平台,就可以在短时间内速成入门课程。

最初向林仲平提出开发网络交易平台建议的,是他与林任美女士所生的儿子林毅辉。这个学习过电脑网络专业的年轻人,当时只有17岁。

在此之前,林仲平对网络技术并不了解,但头脑敏锐,永远对新鲜事物有兴趣的他,还是对儿子的建议大加鼓励。“当时并不知道怎样搞,可是即便是出于保护孩子自尊心的角度,我也会和他一起研究一下,试一试。因为我不会忘记自己当年在实武牙家里杂货店做工时,每次向父母提建议都得不到支持的郁闷。”

在子女的协助下,林仲平了解到了外汇市场网络交易当时在发达国家的发展及操作情况。

电脑交易的第一次突破性进展是在路透社系统的基础上取得的。在一种首先由美国银行集团创造的电子经纪人系统(EBS)上,交易商只需轻击键盘,就可“点” 出标价和报价,达成一笔交易并可得到一张打印好的记录单。路透社所有的名为证券交易2000—2的电子交易系统在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该系统让交易商们在屏幕上相互“呼叫”,如果双方在某一价格上达成协议,可在屏幕上键入文字,进行会话式的双向协商。成交后,电脑自动打印出记录单。

他决心斥资引进,并开发出自己的外汇电子交易系统。

大儿子林毅恒和同样学计算机专业的大女儿林安姬,一起过来帮助父亲实施这个计划。

由于印尼的电信通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而金融交易所需的网络系统,从速度、容量、配套等方面的要求又相当高,所以这项工作进展的颇有难度。几经反复,用了三年时间才实现稳定行,大功告成。

2001年开始试用网络系统的第一代产品,这是香港生产的终端服务器。安装投入使用后,很快便发现这套设备速度较慢,不能及时反应市场的变化,比方前方市场数字已经变为350,而这里的数字还是,348,这当然是极糟糕的事情,同时这种设备还常被黑客偷袭。

接着他们又搞了第二代。这一代设备也是香港的,试了半天,同样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也很快泡汤。

第三代设备是分别来自前苏联和美国,上马后,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与市场的匹配上还有欠缺。

他们不灰心,又继续重金聘请专家,并购买了一批新设备,开发了有关新软件,在第三代系统的基础上升级改造成了第四代系统。这一次,总算彻底完善了功能,达到要求,能够与先进国家的系统接轨并行,终于在印尼外汇市场上第一家实现了网上交易。

由千禧集团倾力打造的这个网络交易平台,不仅在印尼金融界独领风骚,而且在国际外汇市场也不逊色。有关其优势和特点,在此借用专业述语的评价如下:

 

——采用世界主流交易平台 Millennium Trader 4 ,安全稳定,全免费模拟帐号,系统自动成交,无延迟,智能交易系统提供检测交易信号的获利能力,绝少出现差价,平台稳定,开仓平仓没有障碍!多模式操作: Mini\ 标准 \ 管理多帐户管理方式,买卖点差小,固定,市场波动大时,成交容易,资金可放大 1-400 倍。

——专业投资工具买卖均可轻松操作,图表画线功能超强,智能交易提示。而且品种丰富国际期货、外汇、股指期货、股票 CFD 、现货黄金白银等金融投资产品,涵盖欧、美、亚金融市场, 24 小时全天候服务。

重返金融业的林仲平,并没有放弃多元化经营的战略,援引传媒报道的概述就是:

“经过多年努力,林氏旗下的千禧国际集团已经发展成为跨金融、房地产、工业、制造业等多种行业的集团企业,拥有超过30间分行及厂房,分布在印度尼西亚主要城市及世界各地市场。”

“2001年,中国正式签署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定。按照规定,中国的诸多领域都将逐步向世界放开,其中,金融业全面放开的期限为2006年12月11 日——现在已经是近在眼前了。为了赢得先机,很多外国金融机构纷纷抢滩中国,千禧国际集团团也不例外。从2002年起,林仲平就开始将业务拓展到中国,目前在广州、北京、河北、大连、福州等地都有不少投资。”

2006年8月,本书作者之一的刘素娥女士在她的家乡河北,还惊喜地看到这样一则报道:《印尼千禧集团投资千万美元开发行唐大枣》。这篇出自《石家庄日报》的报道说:“今年上半年,行唐县出产的甲壳素红枣在上海、浙江舟山市、广西南宁市、越南河内等10余个国内外地区备受青睐,成品枣供不应求。在今年7 月结束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石家庄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上,印尼千禧(国际)集团与行唐甲壳素红枣有限公司签订了投资1000万美元开发甲壳素红枣及冷冻保鲜食品项目的意向。”

与许多在创业路上永不停步的企业家一样,林仲平的性格,也注定了他那颗勃勃雄心总想超越自我。另一方面,他的6个子女,除最小的还在读书,都已学有所长成为父亲的助手,并在集团里各负其责;舐犊情深的林仲平还需要打造更多的经营平台,让他的下一代在此施展才干,驰骋纵横。

回顾林仲平的奋斗历程,他所创造的事业意义,或许还需更长时间才能充分提炼与认识。但我们以及很多人都相信,对于这位仍然年富力强、锐气十足金融投资家而言,他的传奇还远未结束,未来的故事会更精彩。

林仲平尾声 中国情怀世界梦之一
2006年岁尾的脚步临近,本书的写作也进入了尾声。

修改定稿过程中,一次次翻阅前面的章节,总觉得故事已经写了不少,但仍有许多言犹未尽之处。

那是什么呢?应该是本书主人公“生意经”之外的情怀和梦想。

身为雅加达金融界的风云人物之一,林仲平等一批印尼华商,对社会的贡献不仅在于他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并且增加了许多就业岗位。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他们的创业精神,唤醒了普通民众的获利意识,在成为财富英雄,受到广泛追捧之后,将激励更多的人努力奋斗。

除此之外,这些商界大佬多数担任了社团领袖,发动大家为公益事业出钱出力,自己更是一马当先,多少年来,这已成为印尼华人名流实现自我价值和德行评判的一把尺子。

林仲平也不例外。

他是雅加达实武牙同乡会的会长,也是印尼孔教会的名誉会长,同时也是印尼全国性的慈善机构“狮子会”的理事之一。他还曾出资成立了印东文化基金会,赞助发行当年在印尼影响最大的华文时政杂志《印尼与东协》月刊。

多年来,每逢实武牙来椰城谋生创业的同乡有困难需要帮忙,只要找到林仲平,他总是热情相助,尽力解决,因此成为同乡人十分信赖的主心骨。

2004年12月28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部海域因地震而引发海啸,造成尼亚斯岛及偏远省份亚人民死伤惨重,财产损失巨大。而林仲平的家乡实武亚市因位于尼亚斯岛对面,立即被政府确定为实施救灾工作的大本营和转运救灾物品的港口基地。

林仲平获悉消息后,立即发动实武牙同乡会的数十位有实力的乡亲捐款捐物,并连夜组织卡车装载了价值二亿盾的救灾物品,于第一时间赶赴家乡实武牙,通过救援机构发放给灾民,并帮助尼亚斯岛一些失去亲人的家庭办理丧事。

这些年,林仲平本人以及他领导或参与活动的社团,对有关社会公益的事情多有奉献。他们曾资助了数十名贫困儿童读书上学,还曾发动医疗机构为一些生活困难的白内障患者做了免费手术。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古代哲人孟子所说的这句名言,在林仲平这类深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印尼华人中,可谓耳熟能详。他认为,这句话放在现代商业社会上仍然大有意义。对他们这些属于新生代的企业家来说,“兼济天下”更应该是大家努力追求的方向。

虽然是在千岛之国出生长大的第二代华人,但热爱并精熟中国文化的林仲平,对于祖籍国的深切情感从来不曾改变过。采访中,他不只一次地与我们这些国内来的文化人,畅谈有关中国的许多话题。林仲平长期身居海外,却能够如数家珍地讲起——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是何时爆炸的;什么时候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建国之后为了保家卫国,不受人欺侮,先后打赢了哪几次“自卫还击战”等等……头头是道,清清楚楚,其丰富和准确程度让自幼生长在国内的我们也自愧弗如。而说起前不久神舟六号飞船上天的情景,以及2008年北京将要举办的奥运盛会,林先生的兴奋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当然,身为具有战略眼光的国际金融家,林仲平谈的最多的还是金融事业以及与中国财经问题有关的构想。

2006年11月22日,我们在网上又看到了一条国内媒体发布的消息:

 

千禧国际集团启动总部迁京计划

随着中国金融业开放的日益临近,外资金融集团纷纷加快了抢滩布局的步伐,印尼最大的金融集团之一——印尼千禧国际集团就是其中之一。记者近日从该公司获悉,在试探性进入中国内地4年后,该公司将进一步整合和拓展向中国内地的金融业务,并计划将总部迁至北京。
    “这几年我们的业务重心一直在向中国转移,现在是在北京设立总部的时候了。”近日,二度专程飞赴北京考察的千禧国际集团董事长林仲平向记者透露了他的设想。在这位爱国华侨看来,只要千禧国际集团的业务在中国内地没有占到一定的比重,那集团名称中的“国际”两个字就“名不副实”。

林仲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市场的机会是有目共睹的,早在4年前,公司就已经开始把业务拓展到中国,除了投资房产外,目前在广州、成都等多处设有金融投资办事处。而据千禧国际集团中国区首席代表刘宏杰先生介绍,千禧胜达期货公司北京代表处已于2005年8月1日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的正式批准,公司下一步将在全国各省市开始布局网络。
     “我们计划在北京设立集团总部,扎根中国,我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在母国获得更大的发展。”林仲平表示。不过,他没有透露该计划的时间表。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对外开放,把总部迁到中国的跨国企业会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近年来,当中国经济风生水起,气象万千,不断成为全球瞩目的热点,一个有关海外华商的很大的话题,也开始在林仲平的脑海中久久盘旋,挥之不去。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 2005年最新统计,全球海外华商已遍布于世界168个国家和地区、总人数 8700多万、手中拥有资金2万多亿美元。

该周刊同时指出:世界上几乎没有第二个族群像华商这样,即使远在海外,仍愿意并能够对其母国的经济发展给予如此的关注和投入。因此,中国的海外华商,凭着自身实力成为世界商团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劲旅,他们不仅是许多所在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也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第二种力量。

另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秘书长王锦珍2005年4月7日在中国国际投融资论坛上透露:从 1994开始连续10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引进海外投资的发展中国家,而海外华商更是其中的主力军。2003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外资引进国。2004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6亿美元。目前华侨华人、港澳投资者在境内创办的企业约占外资企业的70%,投资额约占利用外资总额的60%以上。

马来西亚前内阁部长、马华总会副会长拿督蔡锐明先生前不久也在有关大会上发言指出:全球华商的财富如果全部相加,已经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蔡锐明认为,只要全世界华商联合起来,加强合作精神,拥有一个完整的联络网,就可以形成一股强劲的世界经济体。

林仲平尾声 中国情怀世界梦之二

那么,如何建立这个“完整的联络网”呢?

印尼华裔金融大亨、国际投资专家林仲平,考虑的正是这个问题。

他的设想是:由中国中央政府出面,以国家名义成立一个投资基金会,资金全部来自于海外各地的华商,名称可以叫“中华海外基金会”,也可以起别的名字。

成立这个基金会干什么?

——主要是站在中国国家利益和海外华人利益的角度,组织开展对其它国家的投资或援助项目。中国政府不必出一分钱,只需要动用国家的权威背景,协调基金会的运作,支持和监督海外投资及援助项目的实施,以此提高海外华商在居住国的地位,保护他们所投入基金的权益。

——这个基金会成立之后,可以包括若干分会,比如以美国华人资本为主的可以叫“中华海外基金会美国分会,”以印尼华商资金为主的就叫“中华海外基金会印度尼西亚分会”,以此类推,基金的运用可以联合集中,也可以分别分散使用,形式应是多种多样。

如何掌控以及如何运作呢?

——这当然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严密的体系和规则,其组织机构和决策,须报请中国政府批准备案,主要由各国基金出资者决定的专门班子具体实施,中国政府也可进行必要的协助。

林仲平认为,全球海外华商拥有的2万多亿美金,如果这个基金会能够横空出世,哪怕只吸纳上述资金的10%,也高达2000多亿美金。这天文数字的基金,如果以中国国家的名义用于投资项目,对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足以施加巨大的影响。有了这种影响,既可以经济方式轻而易举地维护中国在世界的利益,又可让全世界海外华人对其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大局拥有一定发言权,有助于他们融入当地主流社会。

“我可以举个外国类似的例子:比如以色列,因为大批犹太人富豪,掌控了美国的大量财富,所以美国在历届总统大选时,其民主党和共和党及总统候选人都不敢轻易得罪国内这些犹太人的后裔,而任何时候的美国的外交政策,都毫无例外地支持偏袒以色列。”

林仲平也强调,中国中央政府只需原则上把握基金会的大方向即可,有关操作的技术问题,自会有专业的精英人士加以研究解决。

“按我的设想成立这个基金会,不仅中国可以办成许多大事,对全球华人及其它国家都是百利而无一弊的大好事!”

 “适当的时候,我想写一封建议书给温家宝总理。”他满怀激情地对笔者说。

——这就是林仲平,一个印尼华裔金融巨子中国情怀的世界梦!

林仲平画传后记

       每完成一部人物传记的采访写作,身为作者,总不免感到如释重负。对我们来说,几个月来,孤影青灯下的拼搏有了结果,又一本散发墨香的新书就要问世,而传记主人也将在更大的范围为人所知。

这一切,应该足以抵消我们写作过程中呕心沥血的辛劳。

但是,一阵欣慰过后,更多的并不轻松的感觉又浮上心头。在已经写完或出版的几部《印尼华族与贡献·百位印华名人系列丛书》中,林仲平先生的画传,是作者写作耗时最长、所花精力最多的一本书。

从2006年春节过后开始采访,先是由刘素娥老师写出三分之二的初稿,到这一年年底最终由丁剑修改完成,断断续续,差不多经历了近十个月。凭心而论,我们的采访和写作是相当认真的,然而,实在惭愧的是,只在国内受过中文和新闻专业训练的我们,对于传主从事的每一个行当都不熟悉,而对其几十年来经营中最重要的金融期货以及外汇交易项目,更是孤陋寡闻,不知所云。

这大大增加了采写工作的困难。好在林先生是一位很有耐心的人,他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向我们讲解金融市场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态度温和,诲人不倦,——这才使我们对于吊诡多变的金融行业有了基本的认识和评判。

尽管如此,我们也深知,在东方所有注重讲究社会与人际关系的国家,任何一个工商巨头或企业家,其成长经历和生活阅历都是极为复杂丰富的,更何况林仲平这样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印尼华裔金融大亨。其事业机缘、爱恨情仇、林林总总、方方面面,远非这样一本画传丛书所能涵盖,我们只能是记述了他人生旅途的大致脉络和几个片断,而且还免不了有许多肤浅和谬误之处,所以在此要请金融界业内人士和读者诸君一笑了之,多加谅解。

另外,借此机会,我要感谢来自中国广西的青年学者梁桂东先生,他在来印尼短期担任本书发行人锺家燕女士的助理时,曾经和丁剑一同采访过林仲平先生及其夫人,并对有关资料的整理提供了许多帮助。

写作过程中,我还曾把本书初稿一章一章发在了新浪网的博客上,承蒙鹰击长空、司姐、老猫、铭仔、香雪等从未谋面的博友上网阅览,分别给予我热情的鼓励,使我增强信心坚持到写完。在此一并感谢并祝福大家。

 

                            作者

                   2005年12月19日深夜

于印尼雅加达班得英达嘎布新村